7月3日,游人在壺口瀑布景區游覽。 新華社發
九龍瀑布群附近公路上的圍墻。 (視頻截圖)
壺口瀑布陜西側沿線500余米“安全墻”已經拆除。 圖片來源:央視
祖國大好河山的美景怎么就要擋起來?青海湖環湖建360公里圍鐵絲網,黃河壺口瀑布(陜西側)沿途公路建圍墻,云南梅里雪山飛來寺和金沙江大灣景點國道旁建圍墻……近期,多地景區出現“圍欄擋景”現象并引發爭議。目前,有景區已經拆除遮擋物,但背后的旅游權益等問題仍有待厘清。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王笑宇表示,表面看“圍墻擋景”是行政配置資源的滯后思維模式,以及短視的資源變現的短期財務行為,而底層邏輯則是景區開發及運營主體創新意識不足、創新能力匱乏,缺少市場配置資源的專業能力,只能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去解決問題。
現象
地點1:黃河壺口瀑布景區
沿線公路豎起500余米“安全墻”
今年5月,壺口瀑布陜西側沿線公路500余米“安全墻”曾引發廣泛關注。
壺口瀑布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西臨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鎮,為兩省共有旅游景區。黃河奔流至此,河口收束狹如壺口,形成壯觀的瀑布群,因而得名壺口瀑布。
陜西省宜川縣黃河壺口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此前表示,陜西側延壺公路從壺口景區西側半山腰穿過,毗鄰壺口主景區的一段路面寬6米,為雙向兩車道,東側是與黃河河床形成12米至15米高差的懸崖,西側是易落石的斷崖。該路段未修“安全墻”前可遠眺壺口瀑布,但若游客和車輛在該路段逗留可能面臨被落石砸傷的危險,還易阻礙交通,引發交通事故。
對于當地官方的說法,網友似乎并不認可。不少網友認為,建造“安全墻”是為了防止路過的游人觀看景觀,游客因此只能購買價值百元(人民幣)左右的門票來欣賞黃河壺口瀑布的景色。
宜川縣黃河壺口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輿論的關切,當地管理部門邀請了交通、地質、景觀、文旅等方面專家,進行多次討論,最終確定了整改方案。
目前,記者從陜西省宜川縣黃河壺口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獲悉,壺口瀑布陜西側沿線500余米“安全墻”已經拆除。
據了解,“安全墻”拆除以后,將通過在該路段強化交通管理、加掛溫馨提示音箱、增加交警巡邏等措施,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暢通、有序,防止因人車逗留發生交通擁堵和事故。同時,相關部門將對該路段進行邊坡治理,采取危石清理、掛網等措施,努力把安全隱患降到最低。
該負責人還表示,未來壺口景區將更多關注游客體驗,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提升旅游品質,也歡迎廣大群眾為景區品質提升提出更多寶貴意見。當地交通管理部門提醒過往車輛,由于壺口景區段道路狹窄,緊靠懸崖峭壁,游客朋友應避免在此駐車逗留,造成交通擁堵和意外傷害。
地點2:云南九龍瀑布群風景區
公路邊用圍欄遮擋瀑布風景
7月1日,有網友發帖稱,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九龍瀑布群風景區在公路邊也用圍欄遮擋風景。
根據網友發布的視頻顯示,在一條公路邊,除了鋼制隔離護欄、水泥防撞墩外,還有一排較高的綠色圍欄,圍欄上掛著一塊警示牌,寫著“九龍瀑布群風景區 禁止攀爬”。透過一塊稍有變形損壞的圍欄板縫隙,美景躍然眼前,驚現瀑布景觀。
該網友調侃稱,“舉報有人偷窺曲靖市羅平縣九龍瀑布群風景區”。視頻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和評論。
據該景區官方微信公眾號資料顯示,羅平九龍瀑布群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羅平縣城北22公里處。由于特殊的地質構造和水流的千年侵蝕,在此形成了十級高低寬窄不等、形態各異的瀑布群,其中最大的一級寬112米,高56米,號稱“九龍第一瀑”。景區門票價格65元/人,人工竹筏25元/人,電動竹筏20元/人。
7月2日,羅平九龍瀑布群風景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該景區屬于自然景區,從1998年開發以來都是封閉式管理的,景區有正常的出入口,從東門和西門買票進去,10個瀑布都可以看完。
對于公路邊的圍欄,該工作人員表示,沒有占用公路,公路以下都屬于景區范圍,圍欄是為了游客安全考慮,好多自然景區也都是這樣做的(打圍欄)。
7月2日,記者從羅平縣政府新聞辦獲悉,九龍瀑布景區沿線遮擋視線的圍擋已全部拆除,保留波形護欄、防撞墩等生命防護設施。
當地表示,九龍瀑布景區沿線遮擋視線圍擋拆除以后,將采取在該路段增設減速梗、相關標識、強化交通安全管理、增加交警巡邏等措施,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暢通、有序,不斷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3大焦點
為何要給風景設置圍擋?
“景區管理者擔憂游客安全也是客觀事實,但應該可以通過加強管理來實現。”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張朝枝表示,靠近核心景區的風景道,確實會存在安全隱患,但可以通過警示信息、限速監控、減速帶設置等方法來針對性解決,同時,也可以借鑒國內外一些風景道的規劃理念,在風景道合適的區域設置專門的停車觀景平臺。
實際上,安全問題之外,圍擋的爭議還在于景區運營對“門票經濟”的依賴。
不久前,云南省迪慶州德欽縣梅里雪山國家公園附近214國道旁也被網友發現設有圍墻。德欽縣文旅局工作人員對此回應媒體時就用“扶持村民”“旅游反哺”等說法來解釋。由于當地經濟條件不好,委托德欽梅里雪山國家公園開發經營有限公司對景點進行日常經營和維護,旅游收益再發放給村民。
該工作人員表示,隨著當地旅游發展,景點可能會“擴大化”,也會慢慢取消圍擋,將來游客或無須前往觀景平臺付費即可賞景。
圍欄擋景背后有哪些權益之爭?
在張朝枝看來,旅游景區遮擋物背后的本質問題實際上與旅游吸引物權有關。“國際上很早就有過類似的爭論,比如濱海酒店是否可以將沙灘圍起來作為私家沙灘使用的問題”,他表示,國際上早已經給出了答案,“濱海旅游區的沙灘屬于公共資源,應該將景觀欣賞權讓還給公眾”。
然而,旅游資源的權益歸屬一直頗有爭議。早在十年前,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保繼剛就在《旅游學刊》上發文呼吁為“旅游吸引物權”立法。他在調查中發現,在一些農村地區進行旅游開發,往往還涉及到村民、景區開發商等各方利益紛爭。因此,他建議將由土地及其附屬物的旅游吸引價值轉化而來的土地級差收益及其權利進行物權化確權。
近年來,學界有諸多關于旅游吸引物建設以及權益分配的討論。重慶大學教授蒲勇健在今年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談到,可持續的地區旅游發展是由旅游吸引物的稀缺性、旅游景區的服務水平決定的,而后者來自高效專業的旅游管理運營團隊。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吳必虎則認為,旅游吸引物權具有排他性,可以成為其他交易的標的物。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只強調物的旅游吸引價值,并不會對物的產權屬性做出改變。從這個意義來說,吸引物權是農民享有鄉村旅游收益分配權的法理基礎。
如何平衡發展旅游與“還景于民”?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就提出,“景區別都圈起來,有條件國有重點景區應免費”。
海南三亞市政府在5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三亞天涯海角游覽區將于2023年6月1日起免費開放。這是繼鹿回頭風景區、大小洞天旅游區后,三亞又一家國有景區拆除“門票圍墻”。
戴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大眾旅游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應該堅持以人為中心的旅游發展指導思想,要“還景于民”。
他認為,目前對旅游景區按照質量等級分為5A級景區、4A級景區等,但對于商業景區、公益景區尚未有明確的分類。他建議,旅游景區應該進行分類管理。比如迪士尼等市場化運營景區,應該按照商業運營進行收費,政府實施價格監管。對于利用公共資源,如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發展起來的景區,應作為公益景區免費向公眾開放。
戴斌表示,發展旅游經濟與保障人民觀景權利并不相矛盾。在這方面,杭州西湖、安徽黃山等都是范例。他提到,門票之外,景區運營應多提振來自餐飲、購物等“二次消費”。他說,“最大限度地讓人民群眾游得起、游得好,就不愁發展不起來”。
釋疑
“圍墻擋景”是否涉嫌違規?
陜西海普睿誠律師事務所律師蘇小剛接受采訪時表示,景區管理者修建圍墻,應該符合《風景名勝區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即風景名勝區內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經批準的風景名勝區規劃,服從規劃管理。風景名勝區規劃未經批準的,不得在風景名勝區內進行各類建設活動。
蘇小剛認為,目前根據各地的情況,景區管理部門修建圍墻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更大經濟效益,但前提是按照法規取得規劃審批手續,否則就涉嫌違法違規。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四條規定,旅游業發展應當遵循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的游覽場所應當體現公益性質。因此,景區不能只追求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
建議
景區應提供內容豐富多元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產品
公共資源人民共享,本應是應有之義,目前云南梅里雪山飛來寺景點、金沙江大灣景點的免費開放正是體現這一點。
為適應后高速增長階段消費型社會的文旅新需求,未來諸多觀光景區,也應在做好公共服務的基礎上,發揮景區主體企業家創新精神,圍繞多元細化的消費需求,提供品質更加優良、體驗更加細化、內容豐富多元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產品。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王笑宇
整合:楊存海
綜合央視新聞、中新網、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