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做客牛首山公益文化客廳 探討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導讀 原標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做客牛首山公益文化客廳 探討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7月5日,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原標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做客牛首山公益文化客廳 探討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7月5日,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著名文化學者單霽翔做客“牛首十二講堂”公益文化客廳,分享文化遺產資源活化的經驗與實踐。來自省市區相關部門、文化界專家學者、文旅行業代表和園區干部職工共200余人聆聽講座。

活動現場(通訊員供圖)

單霽翔以《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題,從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概況、文化遺產保護、講好中國文化遺產故事等方面娓娓道來。多年來,他走訪良渚遺址、故宮博物院、溫州朔門古港、長沙走馬樓、圓明園古蓮子等地,用腳步丈量文化遺產的尺度。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需要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他運用大量詳實的案例、圖片,生動闡釋了文化遺產資源保護的重要意義。

活動現場(通訊員供圖)

結合自己在國家文物局和故宮博物院的工作經歷,單霽翔分享了故宮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經驗,從環境整治提升、文物修復、基礎設施改造、文創產品開發、數字化建設等方面,暢談文物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心得體會,探討如何借助技術手段和形式創新,把文化遺產資源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連接當下,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據了解,圍繞“補天闕、弘文化”創意理念,牛首山構建了規模宏大、奇偉瑰麗的文化建筑群落,景區核心建筑佛頂宮集中國非遺技藝和傳統工藝之大成,涵括了石刻、設色紙本、建筑彩繪、手工絲毯、漆畫、瓷板畫、木雕、石雕、銅雕、脫胎大漆等多種藝術形式與工藝,約4500個文化藝術點位。目前,牛首山正全面推動佛頂宮向文化遺產型博物館的轉型工作。

活動現場,對于如何將佛頂宮打造成為一個國際國內有影響力和魅力的博物館、如何凝聚特色和主題等,單霽翔提出了自己見解,他認為可以探索建設牛首山人文資源數字庫,利用先進技術對重要文物和建筑進行數據留存,實現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要發揮佛頂宮在文化遺產收藏、研究、保護、展示、交流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讓牛首山成為文化傳承、展示、體驗的標桿地和全景式展示地。單霽翔表示,要積極創新“打開方式”,推進沉浸式體驗設施建設,打造可參與、可互動、可共創的文化體驗場景,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要優化服務方式,提升游客的儀式感、代入感和獲得感,增強文化體驗價值。

文化遺產是“保護”重要還是“利用”重要,在單霽翔看來,保護、利用都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傳承。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牛首山主要負責人表示,厚植文化傳承發展之根,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是牛首山人錨定的方向,接下來將持續提升文化軟實力,使牛首山成為“傳統文化藝術寶庫,國際有影響、國內有魅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進一步增加南京乃至江蘇的城市文化厚度。

據介紹,牛首山歷史底蘊源遠流長,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牛首山獨占三景。今天的牛首山,堅持“生態修復、文化修補”,補天闕,修復山體生態,恢復牛首雙闕,建地宮,利用廢棄礦坑建成佛頂宮。牛首山開設公益文化客廳“牛首十二講堂”,強化文化傳播;開展“春來牛首 閱美東方”系列活動,致力創新發展。

在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牛首山迎來了今年第300萬名游客,后續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實踐中,支撐牛首山成為顏值和內涵兼具的文旅高地。(李洋 崔文文)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