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民進黨當局不時營造與立陶宛的所謂“友好關系”,但島內輿論接連披露稱,臺立關系其實是建立在臺灣金援和晶圓半導體技術援助之上。加上為了諂媚美國,不惜把臺北一塊教育用地撥給美國擴建在臺協會辦事處,臺媒直批蔡英文當局搞“砸錢獻地的賣臺外交”。
無下限討好立陶宛
據臺灣《中國時報》6日報道,國民黨“立委”王鴻薇5日爆料稱,臺“國發會”為拉攏立陶宛而搞的“中東歐投資基金會”融資約3億元新臺幣給立陶宛太陽能廠,但該廠原物料進口主要來自大陸,且“經過特別關照,才準許融資”。臺灣廠商但凡跟大陸沾點邊就要被“出征”,民進黨卻為了立陶宛開綠燈?
這不是王鴻薇針對臺立關系第一次爆料。她4日披露稱,2021年民進黨和立陶宛簽署半導體合作備忘錄,共同投資一家立陶宛私人企業,但后來竟變成臺單方面出資,雙方合作預算650萬歐元,沒想到立陶宛獅子大開口,將臺方支付金額增加到1400萬歐元。王鴻薇批評道,臺立關系表面風光,實際是“凱子外交”,不但給錢,還把臺灣最珍貴的半導體技術也雙手奉上。
同一天,臺北市議員徐巧芯加碼爆料稱,不只半導體,去年6月臺“經濟部”曾主導向立陶宛采購高達7.9億元新臺幣的小麥,雖然由于廠商與業者不愿意買單,該項目暫時卡關,“但最后會不會由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全部買單?”她說,“每次有外賓來都有一堆東西要我們買單,根本把臺灣人當凱子”。
立陶宛在6日公布的新版“印太戰略”中稱期待加強與臺灣的“務實合作”,擺明了不想放過臺灣這個送錢送技術的“冤大頭”。
“賣臺新花招”
面對在野人士的爆料,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干事長劉世芳狡辯稱,“這是互相協助而不是賣臺”,臺灣不是要走出去嗎?親綠的“立委”參選人苗博雅還發文稱,不爭取立陶宛,臺灣能交到什么朋友呢?前臺北市議員羅智強稱,臺“外交部”辯稱提供半導體技術給立陶宛,有助于臺灣技術與產業增加國際影響力,“若以相同邏輯,臺積電也把技術提供出去,豈不是更增國際影響力?”
“立委”鄭麗文發文進一步曝光民進黨當局搞的“凱子外交”:2017年10月,前“邦交國”尼加拉瓜的國家體育場正式落成,由臺灣資助3000萬美元;2021年11月,中美洲一“邦交國”外交部宣布與中美洲銀行成立伙伴關系基金,從2021年到2025年,臺當局每年將提供100萬美元;2022年9月,巴拉圭公開要求臺灣在當地投資10億美元;今年3月,臺灣缺蛋少雞已經持續一年多,“外交部”卻資助5000萬元新臺幣幫助加勒比海一個小島國養雞。
島內作家黃智賢以“賣臺新花招”為題撰文評論稱,臺積電被美國下手痛宰后,各方紛紛跑來割臺積電與臺灣的韭菜,還爭相比誰割得狠。現在臺灣不僅到處給錢,還雙手奉上最珍貴的半導體技術,如果這不叫賣臺,什么叫賣臺?她認為,“臺灣如果不能跟大陸趕快統一,就會是全世界最好打劫搶劫的地方”。《聯合報》6日評論稱,蔡英文當局接連讓臺灣丟了9個“邦交國”,但仍然以各種手法變相撒錢,重金邀政客竄訪。最近還傳出美國在臺協會要占用臺北內湖學校用地擴建,臺“外交部”竟要求相關單位全力配合。文章說,“從砸錢到獻地,我們的‘外交’正被推向極限”。
賴清德拋“四大支柱”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參與2024年選舉的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也以各種方式討美國歡心。《中國時報》6日注意到,賴清德首度以參選人身份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拋出所謂的“四大支柱”,即“臺灣必須建立威懾力、經濟安全等同于臺灣安全、與世界各地的民主國家形成伙伴關系和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系領導能力”。
淡江大學學者陳奕帆分析稱,賴清德給美國人這套說辭是試圖去除自身的“臺獨”疑慮,但事實上他做的是另外一套。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6日批評賴的說法毫無新意,還是蔡英文路線,是瀕臨戰爭風險的路線,“尤其賴的四大支柱根基是建構在務實臺獨上,這樣臺灣很快就倒塌了”。民眾黨“立委”邱臣遠質疑稱,賴清德先前為拉攏中間選民,把“抗中保臺”調整成“和平保臺”,但仍然是搞沖突對抗。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表示,“九二共識”是兩岸共同政治基礎,民進黨拒絕“九二共識”,也提不出任何對岸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賴清德的兩岸主張沒有任何可行性。
“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對話”,國民黨高級顧問趙春山表示,馬英九執政8年與大陸對話,臺灣并未失去什么。反而是蔡英文沒有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過去這幾年沒有對話,顯示賴清德的說法就是不可能的事。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認為,賴清德的“臺獨”基本立場沒有改變,投書中聲稱的“和平”主要是為了選票,并不是他對兩岸問題的基本走向。包承柯指出,賴清德拋出的“維持現狀”仍是蔡英文2021年10月的基調,即“兩岸互不隸屬”,和他的“臺獨”主張沒有根本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