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七大數學難題,是全世界數學家全力以赴攻克的方向。一旦被破解,將會對航空航天、通訊、密碼學等諸多領域,起到跨時代的推進作用。
當張益唐教授在北大校友會上宣布,懸置160年未破解的黎曼猜想得到證實,他本質上已經證明“零點猜想”,此消息震驚全球,大家紛紛對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數學家豎起大拇指。
北大數學系大神張益唐,在北大作零點猜想報告
提及北大數學系大神級人物,很多人第一反應想到的是韋東奕。實際上在北大瘋人院數學研究院里,像韋東奕一樣的學者不在少數。比如因為證實零點猜想而屢次火上熱搜的張益唐教授,他就畢業于北大數學系。
張教授如今已經將自己研究成果寫成論文正式發表,一旦被數學界證實,他將成為近50年內全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此番帶著研究成果,回到母校北大作學術報告,也可謂是榮歸故里。他自稱已經做到了極致,不再是大海撈針,而是摸清了海底的地貌。
出生于上海的張益唐,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教育氛圍濃郁,也激發了他對數學學科的濃郁興趣。待恢復高考后,他便毅然報考北大數學系。以張益唐的數學敏感度和扎實的基本功,在北大數學系的學習成績也是一騎絕塵,與第二名學生分數相差懸殊。
他曾經還當上了北大學生會“一把手”,被同學封為“學神”,數學系主任丁石孫對他十分贊賞。在美國普渡大學代數專家莫宗堅訪問北大時,推薦他到美國攻讀博士,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美國留學的過程中,張益唐的發展并不順利。他博士功課的目標,可謂是代數幾何領域里最難的項目之一。他還是憑借驚人的毅力,僅有2年時間就完成了論文,解決了雅克比猜想。但是他的研究依據包含博導莫宗堅的研究成果,而外界發現該研究存在漏洞。
師徒倆為此爭論不休,矛盾激化。導致張益唐遲遲無法拿到博士學位,被延畢7年,37歲才博士畢業。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導師推薦信的大學生,在國外是很難找到對口工作的。如此一來,北大的數學大神在國外為了生計竟開始刷盤子,著實浪費教育資源。
張益唐為啥寧可在國外刷盤子,也不回國任教?
張益唐醉心于尖端數學研究,卻郁郁不得志,被北大的老師知道后心疼不已。曾經想叫他回到北大任教,但是卻被他拒絕了。他寧可在美國快餐店當會計、收銀、刷盤子,也沒有回國的打算,他覺得國外的科研環境更適合自己,大家都稱他為“孤獨的數學家”。
好在這段時間他意外認識了在中餐館打工的妻子,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從張益唐教授的經歷來看,大家完全不用為韋東奕的終身大事發愁,緣分天定,張益唐對數學的執著不亞于任何人,但這完全不耽誤他們過正常人的生活。
就這樣張教授在國外期間,只能利用打工的碎片時間,去進行數論研究。最后還是通過北大校友的推薦,才在一所高校里當上臨時講師,也給了他研究數學的空間。
國內對高校教授的學術要求和論文篇數都有嚴格的要求,達不到標準,就會被末位淘汰。國外高校卻不是如此,這也給了研究學者十年磨一劍的土壤。張教授研究數學40年間,他只發表過3篇論文,除了孿生素數就是黎曼猜想。論文質量之高,其他人望塵莫及。
若他在國內高校任教,或許早就因為論文篇數不夠而被末位淘汰了。實際上真正的學術難題,豈是朝夕之間就能完成。此前國內很多高校,就是因此而痛失諾貝爾獎得主,著實可惜。或許這也是造成,部分人才流失的原因。
國內的科研環境已大有改觀,人才回流大快人心
總有網友指責那些優質生源虛榮,畢業后到國外深造或工作,全然不顧祖國的發展。殊不知,趨避利害是人之常情,與其用道德標準捆綁住人才,不如大力建設優質的科研環境,給青年學者更好的發展平臺更為實際。
清華最年輕博導顏寧的回歸,讓國內學術界振奮不已,人才回流大快人心。尤其是深圳、杭州等教育新高地,出現了一批集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機構,給了那些青年學者更好的發展空間。
再加上阿里巴巴的達摩院青橙獎,每年都會給國內35歲以下的優秀學者高額獎金和研究扶持,或許張益唐教授看到也會感嘆生不逢時吧。要是他年輕的時候有這樣的環境,他就不用在國外舉步維艱,早早就能破解黎曼猜想,成就另一番天地。
今日話題:大家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