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有后悔選擇當初的大學嗎?

導讀 原標題:十年后,有后悔選擇當初的大學嗎?6月27日起,進入高考志愿填報時間。 常有人說高考是影響人群最廣、最具命運決定性的一次考試。...

原標題:十年后,有后悔選擇當初的大學嗎?

6月27日起,進入高考志愿填報時間。

常有人說高考是影響人群最廣、最具命運決定性的一次考試。然而每年夏天,高考只是上半場,志愿填報是下半場——去什么地方、讀哪所學校、學什么專業,這都取決于志愿填報。

與高考不同的是,志愿填報沒有標準答案,也不存在即時反饋——后果需要若干年再回頭看。相比高考只談考分,志愿填報包含了太多要素,它對考生命運的影響機制,要復雜得多。

正因如此,人人知道高考的目標——分數越高越好(雖然很難),卻很難把握志愿填報略顯含糊的準則——合適。

填報志愿的核心是選校。對于如何選校,一般存在“選帽子”、“選專業”、“選城市”等不同思路。

對此,澎湃研究所研究員采訪了兩名在2010年左右考大學、選校時分別側重于“帽子”和“專業”的年輕人。他們同為中西部地區的縣城考生,高考分數均高于當地一本線40-50分,如今同在上海工作。高考十來年后的他們,職業經歷是否受到、如何受到志愿填報的影響呢?

講經歷之前,先看看“選帽子”、“選專業”、“選城市”是什么意思?

“選帽子”即選擇受國家政策青睞的高校,即“985工程”(以下簡稱985)、“211工程”(以下簡稱211)或“雙一流”高校。

985、211 均為20世紀90年代啟動的高校建設計劃,前者為“籌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最終入圍39所;后者為“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總共有115所高校。

2019年以后,“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項目退出歷史舞臺,被“雙一流”建設項目取代。但985大學、211大學仍是民眾心中被權威認證的、有歷史積淀、資源豐富的、最優秀的一批大學,尤其是985高校。

能就讀985、211,不僅意味著更好的就業前景,更象征著某種門檻,具有比普通大學生更不一般的“光環”。特別在大學相對普及的背景下,985、211這座更窄的“獨木橋”,傳遞出更強的人才甚至知識精英篩選的意義。

相比選“帽子”,“選專業”更務實,具有就業取向。先根據就業市場的熱門度選專業、再根據專業學科的強勢度選院校,成為2000年以后時興的一種思路。很多人認為考大學主要是為了找工作、獲得好的收入,因此更傾向于選擇一些專業院校——在專業領域具有鮮明優勢,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訓練。

另外,選城市往往和選專業、選帽子重疊在一起。經濟發達地區高校與欠發達地區高校相比,同類院校分數高出許多。比如蘭州大學是985高校,但錄取分數并不高,2022年理科投檔線僅超出一本線20余分。上海、北京不少普通一本院校、乃至二本院校的分數與此相當。因此,一般來說,想去更好的城市,在大學或者專業的層次上就要取舍。

遵循“帽子說”和“專業說”等不同選擇,會如何影響年輕人的職業生涯?

十余年前,兩位來自中西部縣城的考生,小A、小C高中成績差不多,最終分數也類似。與大部分中國學生一樣,沉浸在書卷題海和“青春的煩惱”中的他們,對專業、職業和高校沒有明確的想法。

基于高考成績,小A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了當時流行的金融財會專業、以及該領域的專業院校。這所院校風頭強勁,位于上海,雖非一本院校、但分數遠高于一本線。按家人的預想,小A畢業后從事會計、財務管理工作,工作體面且穩定,收入應該也不錯。

小C填報志愿時可謂“兵荒馬亂”,既不愿聽父母的、自己也不清楚方向,最終選了一座“聽說表姐想考的”中部省會城市高校——很久之后,小C才意識到這是所有“帽子”的985高校。小C填報的專業是五花八門,綜合自己的興趣、家人的意見,會計、寶石鑒定、給排水……都報了,最后錄取在軟件學院——近年大熱的互聯網大廠、人工智能企業對口專業之一。

畢業后,小A、小C都未從事專業工作,都在尋求轉型。相比而言,小A的求職經歷更為艱辛。

在校期間,小A感到校園氛圍功利、浮躁,并伴有地域歧視,更重要的是,小A對所學專業始終無法提起興趣,沒有參考同學普遍追求的會計師證書,而希望在求職市場尋求轉型。

在求職和早期職業生涯中,他的二本院校“出身”(盡管該院校錄取分數一直遠超一本線),常被招聘者、公司領導檢視和挑剔。也因此,小A本科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公司前臺。憑著一股努力勁頭,小A從“小透明”轉到一家初創企業擔任市場工作。隨著初創企業在行業站穩腳跟,小A才開始在職業路上有所進展,加之“一家一家跳”、“一層一層熬”,多年后進階到龍頭外企的經理級別。小A覺得這個過程充滿艱苦——成績原本不錯的他似乎并未從大學本身獲益什么。向大企業投遞簡歷時,也會擔心不時出現的學歷歧視。

盡管小C也不熱愛原專業,但得益于在大學里各類社團活動,逐漸發掘個人興趣。而后因校內考研氛圍濃厚、得到鼓勵,便與同學一起相伴跨專業考研,考取上海某研究院所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小C入職行業知名企業。相對而言,同樣經歷行業轉換、且未有出挑的實習經歷的小C,未體驗過學歷歧視等職場不平等現象,并一度對所謂高校“帽子”、本科學歷歧視沒有概念,覺得“不重要”。

從此兩例不難看出,有“帽子”的綜合性大學,一般知識多元、環境寬松,雖專業技術、技能培養不及一些專業院校,但對于心智晚熟的中國學生來說,更有利于獲得通識教育、擴展認知和眼界,為此后的人生奠立看似無用卻是深刻的精神基石。

專業和特色型高校,最大的優勢是專業優勢、技術能力,學生如果不在相關領域就業,其功用更難發揮。在同樣不從事原專業、希望轉型的情況下,僅從上述兩例個案看,似乎綜合性、帶“帽子”的大學,更能給年輕人在社會上一個基本的身份依托。

事實上,兩類大學在理想狀態下應是相互補充、各有所長的關系。在德國等發達工業國家,專業/職業院校甚至影響力更大,依據職業意愿選擇專業強勢的大學可謂百試不爽的原則。

但就國內情況而言,綜合性大學仍占取上風,無論是就業的功能目標,還是育人的價值目標。其實,綜合性高校也存在許多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學科教育如何與社會職業接軌,但專業/職業院校所面對的社會評價更為挑剔。

一般而言,專業/職業院校興盛的國家/區域,社會職業系統較完備、精細,職業團體活躍,許多職業以職業資格而非學歷為入職條件。相對來說,國內職業社會形成時間較遲,職業環境多變,職業技能標準正在進一步成熟。

此外,如上述二例所展示的,在緊張的學習節奏中,許多中學生很難在高考前獲得認知職業與自我的機會,也就很難樹立真實、有效的專業志向。職業的選擇雖不完全因循個人興趣,但也需要與個人契合。如果個人專業意愿、城市傾向都非常模糊,與其貿然選定專業,也許不如進入一個多元、包容的環境,煉造自己面對不確定和充滿無數可能的未來。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