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表現最差的,恰恰是美國原以為最強的

導讀 原標題:俄羅斯表現最差的,恰恰是美國原以為最強的 俄羅斯空天軍...

原標題:俄羅斯表現最差的,恰恰是美國原以為最強的

俄羅斯空天軍在這次俄烏沖突中的表現,十分拉胯,不管烏克蘭有沒有北約的支持,而空軍的表現的確是肉眼可見的差!

為什么這么說?

第一,烏克蘭對俄羅斯的空軍威脅并不大,但是俄羅斯空軍的戰斗機并沒有能力完成對北約武器運輸線的轟炸,否則烏克蘭現在不可能人手西方裝備,這一點無論如何解釋,都是俄羅斯空軍無法擺脫的現實。

第二,而空軍在偵察領域的表現,也的確缺陷很多,雖然對于重型裝備柳葉刀的打擊還不錯,但是對于烏軍動向,后方腹地火炮位置確定就表現得很欠缺,不然烏克蘭手中的海馬斯早就被肅清了。

第三,烏克蘭軍隊敢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發動反攻,就是對俄空天軍最大的蔑視。要知道,主動出擊就意味著必然暴露自己的位置,而烏克蘭敢這么做,而且就算沒有取得什么多大的戰績,也并沒有丟更多地盤,這說明俄空天軍依然沒有能力短時間,摧毀烏克蘭的有生力量。

按照俄羅斯國防部通報給出的數據,從2022年2月14日起至2023年3月份統計數據發布時,俄羅斯空天軍的各類飛機和直升機戰斗出勤總計約14萬架次,折合日均出勤300余架次。表面上來看,這個戰斗出勤頻率不算低,但事實上這恰恰是俄空天軍在沖突期間表現水平乏善可陳的重要因素。

不同于其他主要軍事強國的武裝力量,俄軍基本不設陸軍航空兵、其規模龐大的直升機隊伍由空天軍掌管,考慮到俄烏沖突期間俄陸軍密集的人員和物資調動,俄空天軍日均300架次的出勤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派出運輸直升機支援陸軍行動。

再刨除必要的電子戰、航空偵察和空中預警等戰略支援行動,以及航空運輸和空中加油等后勤保障任務,直接由作戰飛機和直升機執行的飛行架次很可能不到每日200次、甚至不到150次,這個級別的空中打擊在當代局部沖突中已經不能用貧弱來形容,而是堪稱聊勝于無——相比之下。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多國聯軍在開戰前三天內日均出動達到1400余架次、其后更提升到日均超過2000架次,1999年入侵南斯拉夫期間北約日均出動航空器達到487架次、其中直接用于空中打擊的達到日均128架次,而這兩次局部沖突的戰場規模都不如俄烏沖突,且北約對南斯拉夫的空襲產生的破壞集中在民用目標、造成南斯拉夫陸軍的損失反而不大。

對于俄軍來說,即便是2008年與格魯吉亞的沖突,俄軍也實現了在開戰初期日均出動超過200架次的記錄,而俄格沖突的規模甚至不及俄烏沖突中俄軍的一個主攻方向,由此不難看出俄烏沖突期間俄軍的空中打擊密度低到了何種水平。

考慮到俄羅斯空天軍的裝備比起1991年的美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1999年的北約各國空中力量并沒有代差優勢,俄空天軍的單架次攻擊效率不可能成倍超過冷戰后各國的空中力量,因此當前俄軍在戰場上進展慢、“呆仗”多、控制區域局限在距離本土較近的烏東地區雖然不能完全歸結為俄空天軍戰斗出勤架次太低,但這個因素起到的影響絕對不容忽視。

如果俄羅斯空天軍能進行頻率提升一個檔次的空中打擊行動,俄軍必然會獲得遠比當前更為顯著的戰場收益,但考慮到俄羅斯空天軍目前實際的技戰術水平,這種指望也基本沒有可能實現。

俄羅斯今后應該如何發展自己的空軍?

①俄羅斯想要3年內形成強大的無人機力量,就必須依靠外部引入,購買大批量的無人攻擊機、偵察機,這對于俄烏沖突后俄羅斯形成對烏克蘭無人機領域的碾壓優勢是最直接的選擇。

②俄羅斯必須加快生產蘇-57戰斗機,以在有人戰斗機領域形成對烏克蘭的代差,然而,俄羅斯目前在隱身戰斗機領域的生產速度十分緩慢,恐怕得尋找一個強有力的伙伴才能解決現在的問題

③俄羅斯必須在軟件層面對自己的戰斗機梯隊進行深度改革,達到F-35那種數據量共享的水平,將會顯著提升俄空軍的打擊能力。

總而言之,俄空軍的表現,實際上是美國一直以來非常肯定的領域,沒想到俄羅斯空軍竟然表現如此不堪。如果俄空軍,面對的是美制先進戰斗機,真沒有勝算的底氣。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