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點火,中國滅火?中國為解決俄烏沖突發揮重要作用

導讀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如今的俄烏沖突局勢就是如此,即便是撤離赫爾松地區的俄軍已經失去了與烏克蘭及北約“正面硬剛”的意志,俄烏間的和...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如今的俄烏沖突局勢就是如此,即便是撤離赫爾松地區的俄軍已經失去了與烏克蘭及北約“正面硬剛”的意志,俄烏間的和談依然是遙遙無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毅然決定放棄出席二十國集團(G20)巴厘島峰會,并由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率領的高級代表團代為出席,這也在讓有著“俄羅斯戰略合作伙伴”的中國為其承擔了大部分“國際壓力”,而中方確實也在近日的G20峰會上展現了作為一個大國的擔當,為解決俄烏沖突發揮了重要橋梁作用。

據媒體最新消息顯示,當地時間2022年11月15日,王毅外長在出席G20期間會見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進一步強調了兩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而對于美國及其盟友試圖孤立克里姆林宮的企圖,中方也勇敢的站出來說了許多“公道話”,這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西方與俄方間的對立。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美國近期做出的一些企圖“抱薪救火”的“小動作”,美國及北約試圖利用烏克蘭對俄發動的代理戰爭,顯然還沒有結束。

1、中方重視中俄戰略伙伴關系,但也反對俄烏沖突進一步升級為“核談”。

在俄烏成為全球焦點的當下,今年的G20峰會氣氛可謂不同以往。在周三(11月16日)各國會后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大多數成員國都在強烈譴責烏克蘭戰爭,并強調它正在造成巨大的痛楚,加劇了全球經濟中現有的脆弱性。同時,聲明內容也大量沿用了聯合國3月決議中的措辭,即“以最強烈的措辭譴責俄羅斯聯邦對烏克蘭的侵略”,并要求俄羅斯“完全和無條件地撤出”烏克蘭領土。而自今年2月俄羅斯宣布對烏克蘭實施“特殊軍事行動”以來,中國就一直站在中立公平的角度,既沒有公開批評俄羅斯,也沒有公開支持莫斯科,即便是在G20峰會中西方各國的壓力下,中方的這一立場也從未有所改變。

為了能夠最大程度上降低烏克蘭戰爭所帶來的負面外溢效應,中方早在本周一(11月14日)與美國總統喬·拜登在巴厘島舉行會晤時,就明確表達了反對在烏克蘭使用核武器的態度。對此,拜登也在會上提出了相同觀點,稱他與中方首腦一致認為,使用和威脅使用核武器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做法。此后,中國還在官方發布的新聞稿中,表達了“支持并期待俄烏雙方恢復和談,同時希望美國、北約、歐盟同俄羅斯開展全面對話”的愿望。

當“和談”變為“核談”,俄烏戰爭就極有可能從“有限戰爭”演變為“無限戰爭”,這不但是俄羅斯的鄰國中國不愿看到的,也是世界人民無法接受的。因此,當中國外長王毅周二(11月15日)在巴厘島與俄外長拉夫羅夫舉行會晤時,也表示了中方反對在俄烏雙方動用核武的立場,稱:“中方注意到俄方近日重申核戰爭打不得、不能打的既定立場,這是俄方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我們也樂見俄方釋放對話信號,并同意恢復執行黑海糧食運輸協議。中方將繼續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為勸和促談發揮建設性作用。”而中俄雙方作為共同反對美國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背靠背”伙伴,王毅也同樣強調了中方愿與俄方進一步深化合作、互利共贏的美好愿景,在雙方外長對話中強調:“中方愿與俄方以及志同道合國家一道,堅定推進世界多極化進程,堅定支持國際關系民主化,堅定捍衛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雙方重申將繼續加強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框架內的溝通協作。”

在中方積極緩和俄烏沖突的橋梁作用下,包括德、法在內的歐盟核心成員國也給予了中方極高的評價。這其中,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就于本周三表示:“我們希望中國能在俄烏沖突中發揮更大的調節作用。我們也相信,中國在未來幾個月可以和我們一起、發揮更重要的調節作用。”

2、G20峰會期間波蘭突遭不明導彈襲擊,西方媒體還惡意“帶風向”。

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雖然此次G20峰會上美國及西方對中俄和和氣氣,但烏克蘭周邊卻依然暗潮涌動。當地時間11月15日,烏克蘭的鄰國波蘭就在峰會期間突然發表了一則聲明,稱:“當天下午3點40分,一枚俄羅斯制造的導彈落在盧布林省赫魯別舒夫區的普熱沃多夫村莊,導致2名波蘭共和國的公民死亡。”但這場所謂的“意外”,在我們看來也未免有些太蹊蹺了。

第一,普熱沃多夫村莊沒有任何值得軍事打擊的戰略價值,更不用說波蘭還是正式的北約組織(NATO)成員國,這就使得俄羅斯更不可能去做出這樣的動作,因為這只會讓本國在軍事和外交上更加陷入被動。

第二,這枚導彈為何早不來晚不來,偏偏要在20國領導人齊聚一堂會晤期間“炸開花”?而俄羅斯軍方就算再怎么魯莽,也不可能會在本國外長拉夫羅夫與會期間做出這樣的出格舉動。

第三,從此次導彈襲擊事件的利害角度而言,烏克蘭才是最有作案動機的一方。因為這樣不但可以將鄰國波蘭卷入戰爭的漩渦,還能逼迫美國和北約對俄方采取更為敵對的行動。要知道不久前有媒體爆料,烏克蘭還曾利用國內殘存的核廢料制作“臟彈”,企圖捏造俄方已經在烏克蘭動用“戰術性核武”的虛假證據,直到這一計策被俄方提前發現并公布后才最終作罷。有了這樣的“犯罪前科”,我們不得不懷疑此次事件完全是由烏克蘭單方面所為。

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美國和烏克蘭就是這樣。在波蘭爆出被導彈襲擊的第一時間,美國總統拜登就像“打了類固醇”一般,立刻就與德國總理肖爾茨、法國總統馬克龍、英國首相蘇納克、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等人于11月16日在G20峰會間隙舉行了一場七國集團峰會(G7)。同時,許多帶有明顯親美親烏立場的西方媒體也開始編造新聞,想方設法對俄實施“文字性討伐”。這其中,有部分媒體認為這枚突如其來的導彈,就是俄軍在撤離赫爾松后對烏克蘭全境各大城市實施報復性打擊時彈道出現偏差,才落入了其鄰國波蘭的境內。還有一部分“陰謀論者”甚至認定此次導彈襲擊,直接來自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授意,目的就是為了觀察俄軍在打擊北約成員國后西方的反應,以此來試探美國及北約在啟用《北約憲章》第4條與第5條上的底線。

一位北約軍事官員表示,一架北約飛機此前追蹤了一枚落入波蘭領土的導彈,其信息已轉交給華沙和北約聯盟。

但事實上,已有學者專家通過分析導彈碎片的照片,認定那就是一枚俄制S-300防空導彈,因此圍繞該事件最有可能的推斷,就是烏克蘭導彈在攔截俄軍對地導彈時失去目標,陰差陽錯的落入了波蘭境內。最終,得知調查結果的波蘭總理馬特烏什·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只得表示:“根據已有的情報,我們認為這一事件不是對波蘭的蓄意攻擊,因此已經決定不援引北約憲章第四條采取相關反制行動。”如此一來,美國與烏克蘭上演的這出“雙簧戲”,最終也在真相大白后迅速落幕。

中國G20為解決俄烏沖突發揮重要作用,但美國的“小動作”仍值得警惕。雖然G20峰會期間波蘭突遭不明導彈襲擊的鬧劇已經告一段落,但拜登政府繼續援助烏克蘭的計劃卻有增無減。就在不久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曾公開聲稱:“俄方已掌握了重要證據,證明韓國有可能會為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同時,美國《華爾街日報》也在最近爆料稱:“尹錫悅政府已經與華盛頓政府簽署了一項機密軍售協議,允許韓國軍方向烏克蘭軍隊輸送火炮彈藥。”此外,波蘭還與韓國簽署了價值58億美元的合同購買坦克、榴彈炮和火箭發射器,以便在必要時候向鄰國烏克蘭提供軍事支援。美國及其“鷹犬”的這些“小動作”,值得渴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高度警惕。

對此,美國白宮官員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早在今年8月,美軍方的155毫米炮彈庫存就已經低于了標準量,所以希望盟友國能夠為烏克蘭提供更多援助。”而韓國國防部長不久前會見美國防長勞埃德·奧斯汀后,便聲稱“韓國原則上是同意將生產的炮彈由美國交給烏克蘭的”。但截至目前,做賊心虛的韓國駐華盛頓大使館,依舊未對此消息發表任何官方評論。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