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客觀因素影響,中國已連續兩年舉辦珠海航展,不過雖間隔時間短,但帶來的驚喜卻一點不少。在今年第十四屆珠海航展上,世界不僅再度見證了中國奇跡,更深刻認識到了中國軍工業的全面崛起。莫斯科國立高等經濟大學歐洲與國際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卡申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采訪時毫不吝嗇溢美之詞,強調“中國在某些軍工領域已超越美國”。俄專家的這種表述,一方面是對中國軍工業的肯定,另一方面,若細看卡申著重稱贊的領域或另有深意。
- 中國的進步恰是俄羅斯的短板
▲珠海航展展出的巡飛彈
在卡申看來,中國在無人機領域已有能力引領潮流,此屆航展上展出的各類新式重型無人機家族,展現了更為強悍的遠程飛行能力、更大的載彈量以及更為豐富的武器掛載,就整體而言中國能夠生產樣式繁多且更為細化的無人機。不過,在夸贊背后,卡申卻使用“拷貝”一詞認為中國從“彈簧刀”到“全球鷹”都有美國身影,言外之意就是中國無人機的發展有“抄襲”嫌疑。
對于這番表述,無需做任何辯解,畢竟裝備實際性能以及在實戰中的表現,特別是兩國同類型無人機之間存在的差距與不同只有中美兩國最清楚,而在這種表述背后,似乎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俄方“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首次展出的翼龍-3無人機
在今年航展上,中航工業發布并首次公開了翼龍-3無人機,相較前兩代堪稱史詩級升級,用翼龍-3無人機總設計師周毅的話“比原來翼龍-1、翼龍-2大了很多,要實現洲際飛行,同時能完成跨域的作戰使命任務”。而按照已知參數,翼龍-3最大航程超過了10000公里,最大外掛重量更是達到了2.3噸,航時也超過了40小時,當然最為重要的是中國有能力將這類裝備用極低的價格進行量產。這樣的無人機,這樣的能力,俄方夢寐以求。
俄烏沖突中,俄軍整體表現一言難盡,造成這種現狀的核心因素正是裝備上的全面落后,很難想象2020年的納卡沖突中,阿塞拜疆這樣的小國對無人機的使用都如魚得水,但到了俄軍身上卻很難看到對此類裝備的大范圍使用,反倒是烏武裝力量在西方軍援下利用無人機對俄軍造成了不小影響,這將俄在該領域的短板暴露無遺。
▲紅旗-17AE攔截無人機
此外,卡申還著重強調了中國軍工在防空領域的進步。卡申認為航展上亮相的紅旗-17系列防空系統、FK-2000自行防空系統今年展出了實物,若這些裝備投入系列生產,成本低廉,將有能力應對無人機和精確彈藥。剛夸贊完中國在無人機領域的成就,緊隨其后就強調了反無人機能力,目的已十分明確。雖然俄羅斯整體防空水平確實世界領先,特備是像S-400、S-500這類防空系統更是世界級水平,可俄軍針對無人機這類裝備的防御、反擊能力卻并不突出。
去年底俄高精度系統控股公司總經理謝爾蓋·米哈伊洛夫曾對外強調“鎧甲-S1M”新型彈炮結合系統將成為俄反無人機體系的基石,話雖如此,但從俄烏戰場反饋來看,效果卻十分堪憂。10月底,克里米亞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爾遭遇無人機襲擊,俄黑海艦隊“伊萬·戈盧別茨”號掃雷艦在內的多艘軍艦在襲擊中受損。在今年8月,位于塞瓦斯托波爾的黑海艦隊司令部也遭到了無人機襲擊,所幸未有人員傷亡。而以上這些也僅僅只是俄烏沖突中一個小縮影,在這背后俄軍反無人機與無人機能力一樣,都已成為短板。
2.俄方或有意求購中國裝備
▲搭載單反的俄軍無人機
無論是強調中國在無人機領域取得的成績,還是強調在反無人機領域取得的突破,表面上是在稱贊中國,但內心更多表現的卻是羨慕。就俄現有軍工體系而言,想要在短期內彌補這種短板可能性極低,除了使用在“海鷹-10”無人機內部安裝單反相機這種最基礎手段外,想要像中美兩國擁有完整的無人機研發體系,涵蓋所有無人機系列以及高效的生產線幾乎不可能。
依靠自己沒希望,可面對的危機卻實打實存在,在現代戰爭中利用無人機已成為贏得戰爭重要手段,一味逃避只會讓自身陷入更大被動,這也讓俄軍陷入了兩難:現階段想要緩解燃眉之急,海外采購裝備成為了不二選擇,不過俄方想要邁出這一步也并非想象中那么簡單。
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費用,由于經濟原因如今的俄軍費十分有限,維持龐大的軍隊開支已不容易,想要采購裝備更是捉襟見肘,加之俄烏沖突對軍費的大量消耗,這種想法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就是這位老大哥能否放下身段。畢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中國采購俄制裝備,現在卻要反過來,俄內心能否接受,要畫個問號。況且要認識到,一旦俄確定采購中國裝備,在國際裝備市場必然對俄制裝備的出口前景造成沖擊。因此從內心而言,俄夢寐以求中國裝備,但想邁出這步卻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