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其主動進行自我教育方為上策。而不是一味地被動學習,即使考出好成績,學生也找不到學習的意義。
中考普職比按照5:5分流的政策落地后,考生和家長直呼,中考比高考壓力還大。畢竟現在高等教育不斷擴招,80%高考生都有機會讀大學,中考生就不一樣了。
普高招生比例有望提高?
2022年多地普高錄取分數線大漲,滿分750分的地區,學生總分達不到630,可能就要無緣普高,內卷形勢非常嚴峻。很多600多分的中考生,不得以只能就讀于職業高中的升學班。
高考還有復讀的機會,中考生卻只有一次機會。若發揮失常,就會無緣高中,未來再想通過高考逆襲,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有些學生不否認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可是自己卻還是想讀高中考大學。就因為中考成績幾分之差,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著實不夠科學。
還有一些學生開竅比較晚,此前一直比較貪玩,沒有找到學習的興趣所在,直到臨近中考才追悔莫及。努力到頭,還是沒考上高中,若能給他一次上高中的機會,或許他能還給家長一個奇跡。
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去讀升學班,或者到民辦高中借讀。條件一般的學生,只能放棄讀大學的夢想,勉強混個中專學歷就去大廠擰螺絲了。家長看了心疼不已,要是能提高普高招生比例,或許這些學生也不至于在職校混日子。
有人大代表提議,普職分流比例不應該一刀切,而是要科學制定普職比,按需分配教育資源。意思就是說建議提高普高招生的比例,讓更多想考大學的學生,有讀高中的機會,中考生和家長自然舉雙手贊成。
人大代表的提議,家長舉雙手贊成
科技興國需要更多人才作為發展基礎,提高全民素質勢在必行。無論是從事基層工作者還是高端研發人員,家長還是希望由學生自己做出選擇,根據實際學習能力和個人意愿做出分配,而不是在學生年少無知的情況下,就被強制分流。
本科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后在北大博士班學習的牛三平代表,直言還是要給家長和學生一個認識職業教育的過程。以往大家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很大,不是一朝一夕能糾正的。
在沒有真正提高職業教育水平的前提下,就貿然調整普職比,家長自然不敢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當小白鼠。只有在職業教育環境和就業前景有一定保障的情況下,那些不適合考大學,應該趁早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和家長,才能自愿分流,殊途同歸,意義卻大不相同。
以往也有大學教授提議,要把高中納入義務教育當中。縮短初中和高中的學制,推遲普職分流的時間點。讓學生先長大成人,有一定的決策力后再進行分流,或許就不會再做出讓自己悔恨終身的事了。
職業教育是大勢所趨,分流的結點很關鍵
眼下就有很多家長,后悔自己當年沒有好好學習。其他同學學習的時候,自己在玩,等到升學考試的時候不知不覺就被分流下來了。再想努力學習已經晚了,只能硬著頭皮出去打工。
社會分工不同,即使普及高等級教育,也一樣要有人從事基層工作。高中課程強度大難度深,并不適合所有學生,提前讓一部分學生去學習就業技能,符合因材施教的方針。可關鍵就在于,這些學生未必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被分流的,被動分流無異于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有些男同學不是沒有學習能力,就是開蒙比較晚。很多高考學霸都是從高中開始顯山露水的,若過早分流,也會埋沒一批人才。因此調整分流的結點十分關鍵。
我們不否認職業教育未來會和高等教育一樣,成為大勢所趨,但是以目前大多數職校的口碑,尚無法讓學生和家長放心。學生不到18歲,沒有自主行為能力,很容易被不良學習風氣影響,沒學到一技傍身,反而走上彎路。
有些家長表示,若沒考上普高,寧可讓孩子在家里待到18歲直接上班,也不想送去技校。希望未來教育政策能夠越來越完善,提高職業教育水平的同時,也能給開蒙比較晚的學生,一個補救的機會。
今日話題:大家是否同意推遲普職分流的結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頭條群星9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