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云
芬蘭自從拋棄自己的“永久中立國”身份,成為“準北約成員國”之后,國內政客們發出的聲音也變得愈發刺耳。
據環球網消息,當地時間17日,芬蘭女總理桑娜·馬林在出席一場活動時公開警告稱:歐洲各國目前在技術上過于依賴中國,這對歐洲來說無疑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我們必須減少對華依賴,避免重蹈“能源危機”的覆轍。
(芬蘭總理桑娜·馬林)
馬林的話簡單理解,可以看作是在鼓吹歐洲在技術領域上“對華脫鉤”。
其實,有關西方所說“對華脫鉤”的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早在今年10月份就曾做出過回應:“脫鉤”“斷鏈”是一把雙刃劍,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
該提醒的已經提醒了,然而,對于一只腳邁入“北約”的芬蘭來說,似乎在政治上靠近西方才是最重要的。
馬林還在演講中提到,歐洲需要加大對人工智能、光刻機、電子芯片等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發投資力度,在技術上實現“獨立”。
說到這兒,馬林還危言聳聽地拿俄烏沖突說事兒,聲稱如果不這樣,歐洲未來可能還會繼續出現一些類似于“因過度依賴俄能源而導致能源短缺”的問題。其實,馬林的這個比喻也同樣站不住腳,如果歐洲不先發起對俄制裁,又怎么會出現“能源危機”?
(缺少俄羅斯天然氣的歐洲,冬季取暖是個大問題)
只不過,馬林對這些絕口不提,重心也完全落在了對中歐合作的“擔憂”上。可對于歐洲來說,馬林的提議還是太樂觀了。
如果歐洲有能力在相關技術領域方面實現突破,自然會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這對歐洲的繁榮與發展也是大有裨益,可問題是,歐洲短期內還做不到這些。
如果按照馬林的想法,直接減少對華依賴,甚至在技術上與中國“脫鉤”,轉而尋找另外的合作伙伴,那么對于歐洲來說,只不過是換了一個“依賴對象”,且不說技術的先進性上能否完全取代中國,單就成本來說,多半也會大大增加,怎么想都得不償失。
(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歐洲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也十分緊密)
歐洲之所以形成現在這樣一個“對華依賴”的局面,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改變現狀。何況中國在對外合作方面,向來秉持著公平、自由、平等與互惠互利的市場原則,從不沾染政治。
而中歐合作屬于一件“雙方共贏”的好事,并非是一方仗著“技術優勢”在“剝削”另一方,所以,馬林的“擔憂”純屬杞人憂天。
那么,馬林為什么突然急了?我覺得,除了對歐洲技術領域上的“恨鐵不成鋼”以外,可能還與近段時間歐洲國家的紛紛“向東看”有關。
(訪華的朔爾茨走下飛機)
前陣子,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精挑細選地挑出多家國內尖端企業,滿懷誠意想要與中國達成合作。而此次會晤下來,中德雙方也都是收獲滿滿,尤其難得的是,中國還在歐洲空客公司下了一筆170億美元的巨額訂單,這對歐洲的經濟來說,算是一種雪中送炭。
朔爾茨打頭陣后,歐洲其他國家也漸漸開始重視對華合作,美國宣揚的“對華脫歐”也就沒多少人聽了,因為歐洲很清楚,美國雖然嘴上叫得歡,實際上自己也不可能真正“對華脫鉤”,畢竟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實力還是響當當的。
(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大部分歐洲國家對于中歐合作都秉持“歡迎”態度,但總有一些政客像馬林一樣,對中國充滿敵意,生怕歐洲在對華合作方面處于下風。當今時代,這種赤裸裸的“單邊主義思想”早已過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得沒錯,“脫鉤斷鏈”的確是一把雙刃劍,不僅害人,更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