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納克改口 拒將中國稱為“威脅”#
文/飛云
蘇納克沒當上英國首相的時候,不止一次叫囂“對華強硬”,可當上首相沒多久,蘇納克的態度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據環球網消息,當地時間11月15日,英國首相蘇納克在出席G20峰會時,當著記者的面,兩次拒絕說中國是“威脅”。
(蘇納克參加G20)
這可不是換個“措辭”那么簡單。蘇納克第一次回答記者采訪時說順嘴了,但他馬上警覺起來,當即改口:“我認為中國對我們的價值觀和利益構成系統性威脅——呃,系統性挑戰。”
“威脅”和“挑戰”在外交辭令當中,完全是兩碼事,相比于前者濃濃的敵意,后者所釋放出來的態度則軟化了許多。
但記者還不死心,繼續追問蘇納克是否會放棄將中國歸類為“威脅”,這次蘇納克長了個心眼,絕口不提“威脅”二字,而是把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這些盟友搬了出來,表示自己的態度和他們是一樣的。
(美國總統拜登)
美國什么態度?G20峰會上中美元首會晤,拜登明確提到三點內容:美國無意尋求與中國“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
能不能做到且觀后效,但拜登既然已經發話了,后面的一群“小弟”哪有不跟的道理?蘇納克更是直接來了個“大變臉”,一方面表達自己與美國“大哥”保持一致的“忠心”,另一方面,中英關系的緩和對英國也有不少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如今,在新冠疫情與俄烏沖突的雙重背景下,英國的經濟進入到世所罕見的“寒冬階段”,加上前幾位首相任期內的胡作非為,更使得英國的經濟雪上加霜。蘇納克也算“臨危受命”,接手了這么一個“爛攤子”,而英國經濟能否改善,直接關系到他的首相寶座穩還是不穩。
(因物價上漲,英國民眾上街游行要求首相下臺,重新大選)
雖然蘇納克不想承認,但中英貿易當中,英國對中國的依賴是顯而易見的,就拿去年全年的數據來說,中國是英國最大的商品來源地,占據了總量的13%,而在英國商品的出口國當中,中國排在第六。以往英國為了附和美國,也沒少選擇其他國家的供應商來代替中國,結果這么一來,采購成本大大增加,對英國的經濟又是一記重擊。
尤其在醫療衛生領域,英國多次喊著要減少甚至消除對華依賴。結果約翰遜的“集體免疫”政策一出,幾年下來,英國感染人數接連暴增。
導致在醫療衛生方面,英國對華依賴程度非但沒有降低,反而大大增加。
(新冠肺炎感染人數暴增,皇家倫敦醫院門口的急救車隊絡繹不絕)
一系列的現實問題擺在面前,令蘇納克不得不短暫地“清醒”過來——情況已經和競選時不同了。當初為了競選保守黨黨魁,蘇納克與特拉斯的態度一個比一個強硬,“中國威脅”不離口,動輒就要與華“脫鉤”。
可當蘇納克真正成為首相,再一看,對華強硬原來只能成為一句“拉票”的口號,現實中根本行不通。
前陣子,向來“親美”的德國總理朔爾茨在經濟的重壓下,一改常態,頂住了美國施加的種種壓力,來到中國訪問,還帶來了許多精心挑選的重點企業,想要加強與中國之間的貿易聯系。朔爾茨此行對華釋放出濃濃的善意,明確支持中國在多邊主義框架下的發展理念。
(朔爾茨降落北京)
朔爾茨訪華期間,中國向歐洲空客公司采購了一筆價值170億美元的大單,而德國在空客公司占有37.9%的股份,中企的這筆訂單對于德國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朔爾茨此行,也令許多歐洲國家看到了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紛紛開始“向東看”。
中德與中美之間的積極接觸,讓英國逐漸開始回過味兒來。如今在整個歐洲經濟都趨于下行的階段,英國若繼續保持對華強硬態度不變,吃虧的只能是自己。所以趁著美國態度軟化,蘇納克立即就把自己先前說過的“狠話”拋諸腦后。
(中歐班列通達24國,貿易額連年增長)
但我們也不能太樂觀。畢竟美國言而無信已經不是一次兩次,只要美國仍然在霸權主義道路上不肯回頭,英國大概率還是會跟著美國混,蘇納克再度“改口”也是信手拈來。照此看來,把這些西方政客比作“變色龍”,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