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被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物質” 這一結果該如何理解?

導讀 原標題:阿斯巴甜被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物質” 這一結果該如何理解?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見習記者 張馨心7月14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

原標題:阿斯巴甜被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物質” 這一結果該如何理解?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見習記者 張馨心

7月14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發布關于阿斯巴甜對健康影響的評估報告。

圖片來源:WHO官網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消息,IARC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2B類),并引用了人類致癌性的“有限證據”。JECFA則重申了40mg/kg體重的可接受每日攝入量。

阿斯巴甜是一種人工甜味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被廣泛用于食品中,如無糖飲料、冰淇淋、口香糖等,以及止咳劑等藥物。

IARC和JECFA是什么機構?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簡稱IARC。是世衛組織下屬的跨政府機構。其主要任務是進行和促進對癌癥病因的研究,也進行世界范圍內的癌癥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工作。

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簡稱JECFA。是一個國際科學專家委員會,由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聯合管理。它為食品添加劑的安全評估提供獨立的科學建議。目前的工作范圍還包括評估食品中的污染物、天然有毒物質和獸藥殘留。

IARC于6月6日至13日評估了阿斯巴甜的潛在致癌危害,這是了解致癌性的第一個基本步驟。而JECFA于6月27日至7月6日期間進行風險評估,包括審查阿斯巴甜的每日可接受攝入量和飲食暴露評估。

據介紹,他們的調查是獨立的,調查結果是互補的。這是IARC首次對阿斯巴甜進行評估,也是JECFA對其開展的第三次評估。

IARC評價物質可能致癌的標準是什么?

圖片來源:IARC官網

IARC官網資料顯示,IARC一般將“某種物質可能致癌的確定程度”分成四類。

1類致癌物:對人體有致癌性的物質,即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這種物質會致癌,此類包括煙草煙霧、太陽輻射等。

2A類致癌物:該物質可能對人體存在致癌性,且可能性較高,即在人類身上的證據有限,有充分的動物實驗數據證明這一點。此類包括高溫油炸產生的排放物、殺蟲劑等。

2B類致癌物:該物質可能對人體存在致癌性,但可能性較低,即在人類身上的證據有限,在動物實驗中得到的證據也弱于2A類。此類包括汽油發動機廢氣等。

3類致癌物:該物質對人類沒有致癌性,即在人類和動物實驗上都證據不足,如喝咖啡,原油。

值得注意的是,IARC分類反映了某種物質是否會引起人類癌癥的科學證據的強度,但它們并不反映在特定暴露水平下發生癌癥的風險。IARC風險評估考慮了所有類型的暴露情況(如飲食、職業等)。

如何理解這一結果?

WHO官網顯示,經審查現有科學文獻,兩方面的評估都指出“食用阿斯巴甜會導致癌癥”(和其他健康影響)的現有證據存在局限性。

“人類和動物致癌性的證據有限,致癌性如何發生的機理證據也有限,這一發現強調了需要開展更多研究來完善對食用阿斯巴甜是否構成致癌危害的理解。”來自IARC專著規劃的Mary Schubauer-Berigan博士表示。

JECFA表示,所評估的數據表明,沒有充分理由改變以往40mg/kg體重的可接受每日攝入量。因此,JECFA重申人們可在這個每日限量內放心食用。例如,假設沒有其他方面的食物攝入,一罐含有200-300毫克阿斯巴甜的飲料,一位體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飲用9-14罐以上才會超過每日允許攝入量。

“JECFA還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考慮了癌癥風險證據,并得出結論,食用阿斯巴甜與人類癌癥之間存在關聯的證據并不令人信服。”世衛組織食品和營養標準和科學建議處處長Moez Sanaa博士說。

據介紹,WHO和IARC將繼續對新的證據進行監測,并鼓勵獨立研究小組進一步研究阿斯巴甜與消費者健康之間的潛在聯系。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