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誕生不久的新職業,國家標準仍在制定中,市面上的培訓已經層出不窮。(詳見相關報道《家庭教育指導師“虛火”:培訓火爆、證書井噴、標準未明》)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孫云曉發現,許多“非常焦慮”的家長參加了培訓,由此可見“這個社會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渴求的狀態”。
然而,焦慮的家長們所理解的家庭教育指導師,也許與這項職業的本意相去甚遠。
誰能成為家庭教育指導師?哪里需要家庭教育指導師?對教育子女感到焦慮的家長,應該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嗎?針對這些問題,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評審專家組組長孫云曉、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殷飛。
孫云曉(左)、殷飛(右)。 (資料圖/圖)
從一類崗位到一種職業
南方周末:2022年6月,人社部向社會公示家庭教育指導師等18個新職業,并納入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家庭教育指導師這一職業新在何處?
孫云曉:早在2007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就受人社部委托,做家庭教育指導的崗位培訓。(對這個崗位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這一次是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和各研究機構共同推動,申報成新職業。2021年10月頒布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在立法層面推動了進程,它要求社會各方都要關心支持家庭教育,對職業申報起了決定性作用。
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讓“家庭教育指導師”作為一個職業出現,是前所未有的。它把一類綜合性的崗位變成了一個職業。因為家庭教育指導師牽扯到很多方面,生理、心理、教育、社會,比較綜合,所以難度就特別大。
殷飛:這一職業是社會對家庭教育指導需求的直觀體現。家庭教育指導嚴格意義上是一個領域,范圍較廣:有集體指導的授課,即家庭教育講師,而家庭教育的內容龐雜,涉及兒童心理、家庭建設、親子關系、教育法規政策解讀等;兒童的身心發展階段層級也很多,很少有人能夠掌握并講透各個階段。還有針對某一類特需家庭的家庭教育團體輔導師,如單親家庭、多子女家庭、流動兒童或者留守兒童、涉殘涉罪家庭等。以及家庭教育的個案咨詢與輔導。這些內容可以統稱為家庭教育指導,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兼具這些能力。
所以,家庭教育指導師只是對從事家庭教育工作的一群人的統稱,他們可能散在各類職業中,如民政的婚姻登記部門,衛健委的兒保工作者,中小學的德育或者心理教師,公檢法的法律工作者,殘聯的康復專業人員,社會的心理咨詢師等,這些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可以開展家庭教育工作和指導。
這一職業的新就新在,原來在各個與家庭、兒童和家庭教育相關領域工作的人,他們需要增強家庭教育指導的意識與能力;家庭教育指導從原來的經驗性方法,逐步發展為在各領域形成專業的倫理、知識和技能。
南方周末:適合從事家庭教育指導師的群體有哪些?目前社會對于這一崗位的需求如何?
孫云曉:我認為家庭教育指導師未來的走向可能是一種雙軌制。一種是職業化的,一種是非職業化的。比如很多企業機構里從事家庭教育的人員,需要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要去考職業資格證。很多的幼兒園、中小學教師也在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這是一種非職業化的賦能培訓。
現在國家確立了家庭教育事業的戰略性布局:一是要建立一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二是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這是國家在十四五期間發展家庭教育事業的兩大戰略目標。
這意味著從具體措施來說,非常需要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專業力量。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都要確立一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各級社區、鄉村都要建立家庭教育指導的站點。各級教育部門和婦聯組織來負責家庭教育的日常工作,建立、運行家庭教育機構。這些機構和站點都很需要家庭教育指導師,會為家庭教育指導師提供很好的崗位。另外中小學幼兒園基于“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需要大量的家庭教育指導師。還有很多社會組織,都在做家庭教育工作,也可以是尋求職業的地方。
殷飛:從事家庭教育指導師的群體應該是家促法“社會協同”篇章中涉及的各行各業、各社會團體與部門,如社區、學校、衛健、民政、公檢法、企業、新聞出版等。目前社會確實需要大量的家庭教育指導師,但不是某個獨立于各組織和部門之外的家庭教育指導師,這樣的指導師知識結構和理論取向很容易偏差和單一,甚至還會出現商業化、指導內容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現象,不利于家庭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如果社會中真的有家庭教育指導師上崗,最主要的場所是學校、社區以及公檢法部門。社區的家庭教育指導師是生活化的,通過組織社區家庭親子活動開展社區建設活動和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師主要通過家長學校課程開展系統的兒童心理和家庭教育指導,幫助家長系統獲得兒童和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公檢法部門的家庭教育指導師主要在司法和執法過程中對特需家庭進行家庭教育的輔導,幫助身處其中的青少年兒童和家長得到基礎性和及時性的指導,賦能家庭,提升家庭關系的修復能力。
培訓應該是公益性的
南方周末:很多人認為,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的主要受眾是廣大家長,你怎樣看待這種觀點?家長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更好地學習家庭教育?
孫云曉:我發現家庭教育的所有培訓里,對教師的培訓效果是比較好的,對社會的培訓效果就差一些。但有很多要報名的人都是家長,因為家長非常焦慮,他是最直接的需要者,屬于有病亂投醫。你可以看到,這個社會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渴求的狀態。
殷飛: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只有部分內容適合尋找幫助的家長,不建議普通家長參加。目前引導尋求幫助的家長參與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是不負責任的,也是受商業利益的驅動。他們不能真正幫助到家長,就通過賺取培訓費牟利。
好的家庭教育指導應該是家長在不同階段參與到不同社會組織的培訓中去,如新婚夫妻參與的婚前培訓,準父母參與衛健部門的準父母學堂,中小學幼兒園階段的家長主要參加家長學校的學習,社區要積極開展生活化、活動型的家庭教育親子活動,幫助經營家庭氛圍,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而對于一些已經出現身心障礙的孩子,要主動就醫,積極參加專業醫療機構的輔導、咨詢和家庭教育指導。
南方周末:2022年9月,教育部、人社部、全國婦聯聯合發布提示,防范以“家庭教育指導師”名義開展違規校外培訓。你怎樣看待目前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亂象?
孫云曉:家庭教育指導師的業務范圍中,沒有面向中小學生、幼兒進行課外培訓的部分,它的工作對象是家長或家庭教育工作者。國家去年出臺“雙減政策”后,很多學科培訓機構紛紛轉行,其中有不少是轉向家庭教育。同一批人去接受一個培訓,獲得資格后就來開設這個課程,這種事完全屬于牟利行為,是違規的。
殷飛:商業性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是國家出臺資格考試前的混亂狀態。這是資本的逐利本能體現,哪里有熱點,哪里就是創業機會。這一局面會在家庭教育指導師資格國家標準出臺后有所規范。
法律規定的家庭教育指導機構不可組織或者變相組織營利性教育培訓,這主要指的是不可利用家庭教育指導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的學科輔導與培訓。即使是對家長的教育能力進行培訓也應該是公益性的,即收取的費用主要用于指導工作,不可進行商業運作的分紅或者暴利。
目前網絡上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是“資格培訓”,試圖對那些想獲取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的人員收取培訓費,這應該由市場監管部門進行監管。
南方周末:在你看來,如何能夠更好地規范家庭教育指導師這一職業?你對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的未來發展有什么建議?
孫云曉:現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還有一個攻堅任務,就是專業化和科學化的問題。家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有一個重要導向,就是國家鼓勵全國的高校,特別是師范類高校開設家庭教育的課程,加強學科建設。將來的大學,要將家庭教育作為一門科學。
還有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出臺之后,我們會帶動提升專業標準、課程培訓方式、管理模式的專業化。
殷飛:首先要對家庭教育指導師進行準確定位,梳理并明確其工作內涵,避免家庭教育會導師工作職責的泛化。
其次要強調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工作邊界,要鼓勵社會相關組織在自己的工作范圍內開展家庭教育指導,避免籠統的家庭教育指導師稱謂,建議在家庭教育指導師前加上工作范圍,如“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師”“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師”等,并對他們的工作范圍、職責、目標、方法等進行規范設定與評價監督。
家庭教育的難題具有模糊性和寬泛性,很多時候的家庭教育難題集中反映在兒童身心行為問題上,而兒童問題的分析與歸因具有多元性,有發育問題、醫學問題、教育問題、家庭問題,還有法治問題等。不是家庭教育單方面所能解決的。
真正的家庭教育指導主要集中在預防領域,更多的是喚醒家長的教育意識,提升家長們的兒童發展和親子互動的相關知識。對于一些出現障礙的兒童,需要多學科知識共同解決,家庭教育指導只是一個方面,甚至只是輔助性的,不能夸大家庭教育指導的價值與功能。否則,不僅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也對家庭正常生活和生態造成負面影響。
南方周末記者 高伊琛 南方周末實習生 胡世鑫 楊心玥 陳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