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胡金華 上海報道
如果說在全球起伏不定的資本大市場中,哪個投資渠道能夠產生高回報的話,那么私募資本無疑位列第一,而中國龐大的內生市場則是吸引全球資本的聚集地。
10月18日,全球知名另類投資咨詢機構Preqin(睿勤)發布的《未來另類資產2027》報告預計,2022- 2027年全球私募資本資產管理規模將翻倍至18.3萬億美元,而個人投資者將引領下一波行業增長浪潮。具體到亞太市場上,報告預測包括大中華區在內的私募資本年增速預計達到10%,規模將從2021年底的1.17萬億美元增至2.08萬億美元,接近翻倍。
“過去十年私募資本市場一直處于超級周期中。由于大多數傳統公共資產的風險調整后收益較低,投資者不得不通過另類投資渠道尋求更高收益。但是全球去年在通脹上升、利率上漲、地緣政治等多因素挑戰之下,投資者正面臨更具壓力的環境。在這一背景下,我們預計曾在動蕩市場中表現出色、能夠提供通脹保護的資產類別將迎來持續增長,例如基礎設施、自然資源和私募債。投資者對這些資產類別的持續需求以及個人投資者對另類投資的興趣增長,將推動私募資本在未來五年創下新高。”對此,睿勤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托夫·科納克(Christoph Knaack)表示。
“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了雙碳戰略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強勁信號,讓我們看到了當前熱門的新能源領域繼續存在更多的投資機會,能源及電池領域產業,現有零部件供應商在積極轉型,通過剝離傳統業務、加大投入或收購新業務進入到二次成長曲線。中國新能源行業在過去十年已經吸引了超過4000億美元的投資。隨著產業趨勢的形成發展和政府對環保能源產業的進一步重視,這一領域投資規模還將維持20%的年復合長率。”國投招商董事總經理傅曉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而在更多的私募市場人士看來,在中共二十大召開之前,亞洲地區的基金管理人就堅定地選擇投資中國。如作為全球化的VC機構的紅杉資本在大中華區設有四個辦事處,投資案例數超200起,投資總額達200億美元,目前正在募集四只專門投資中國市場的基金;IDG資本、春華資本、海松資本等一眾本土PE機構持續投資中國創業投資市場;科技巨頭公司也開始積極布局本土VC投資。二十大報告中提及的經濟發展方向將為更多的私募資本挖掘潛在的投資機遇。
中國投資機遇在哪里
在二十大報告的第四部分內容中,明確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事實上,海外私募資本早已開始關注中國未來中長期的投資機遇。
睿勤在17日的報告中指出,未來五年,全球創業投資資產管理規模預計增至超過4萬億美元,盡管行業的未來年復合增長率相比最近幾年預計將有所放緩,但是仍將保持11.9%可觀的增長率,尤其是投資者需求仍保持強勁,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投資者將不斷尋求提供更高收益的另類投資渠道。若將對沖基金納入,另類資產總規模到2027年底預計將達23.3萬億美元,較2021年底的13.7萬億美元增長70.7%。
“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已將私募資本納入投資組合的核心組成部分,而絕大部分高凈值個人投資者仍只配置傳統資產。隨著行業創新和監管環境日益成熟,這一現象已經開始改善。由于目前許多機構投資者正在接近設定的私募資本目標配置比例,且有可能根據市場環境修改目標配置比例,個人投資者特別是高凈值個人對私募資本不斷增長的投資興趣,將成為私募資本市場增長的下一個關鍵引擎。”克里斯托夫·科納克分析指出。
據睿勤預測,未來幾年,創業投資(VC)將成為增速最快的資產類別,從2021年底1.46萬億美元增長至2027年4.17萬億美元,年增速達到19.1%;其次是基礎設施,增速達到13.3%,私募債規模將達到10.8%的年均增速,亞太市場整體私募資本年增速預計為10%,規模將從2021年底的1.17萬億美元增至2.08萬億美元,接近翻倍。
“高收益率驅動VC增長,私募債和基礎設施資產具有抗通脹能力強勁的年收益率,將成為VC市場AUM增長的驅動因素之一。盡管宏觀環境將影響當前估值,但報告中對于全球資本要素做出的有力承諾,讓我們仍然相信未來五年間的投資回報,VC資產年收益率會接近15%。”10月18日,香港市場私募股權基金經理陳家良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
在陳家良看來,國家低碳轉型戰略將帶來新的投資機遇,去年7月啟動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為進一步推動碳交易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碳交易能力奠定基礎。
與此同時,國家對外商投資持續開放,相關部門公布了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計劃,引入鼓勵外商投資高端科技領域的激勵政策。此外政府修訂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進一步推動中國更多產業向外資開放。
“我們會持續關注國家的長期戰略目標和具備增長潛力的關鍵領域,例如機器人技術和新能源汽車等,這些賽道仍存在巨大的投資潛力。拋開監管風險來看,國家經濟仍在冉冉升起,中國對外資開放的態度不變,且中產階級正在快速崛起。”陳家良表示。
三類基金“瞄準”中國
據了解,睿勤在報告中預測,對沖基金未來五年發展的速度將最慢,年均只有3.45%;私募股權資本將在2024年后迎來溫和增長;自然資源投資基金則會隨著全球能源危機持續存在,且新一輪大宗商品超級周期將推動自然資源資產類別復蘇,投資者對配置自然資源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近年來,亞太地區的對沖基金僅占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的一小部分,但在過去五年中,截至2022年6月,專注于該地區的經理人回報率為達到6.90%。與其他地區如北美回報率-11.58%、歐洲回報率-12.57%相比,可謂驚艷。作為該地區最大的經濟體,中國一直表明態度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市場,所以我們預計未來大中華區的對沖基金規模會有爆發式的增長。而這些對沖基金的投資標的無疑會更加聚焦中國市場。”對此,對沖基金市場觀察家蔡崇明(John Chai)在10月18日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私募資本市場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回報率讓更多的財富人群選擇加速投資私募股權市場。
“除了從機構投資者那里籌集資金外,我們還看到零售分銷的一些潛力,主要是通過私人銀行向高凈值個人進行分銷,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籌資渠道。例如匯豐最近開始向中國私人銀行客戶分銷對沖基金,中國的零售分銷市場應該值得考慮作為未來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整個大中華區高凈值和超高凈值人群的投資期望和財富增長速度,將超過任何其他地區。”睿勤報告指出。
傅曉則指出,當前投資者更注重在投資方向上與中國政府的長期戰略保持一以管控風險,政府推動的產業主要與核心技術相關,例如半導體、5G應用、物聯網、自動駕駛等。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引導下,未來將加快壯大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先進制造、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ESG相關產業也將得到大力推動。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除政府出資外, 也需要引入大量社會資本來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