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專門場所,也是各個地區教育資源分配狀況的具體體現,學校教育中,以教學為中心,老師們的主要技能也是教學,但學校的資源和老師的水平存在差別。
所以學校也會分出等級,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之間具有競爭,家長希望將孩子送進更好的學校學習,這樣能在升學中獲得更多的優勢,好的學校還能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實踐能力等各個方面,但進好的學校,學區房是很關鍵的前提條件,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具備的。
有的家長和兄弟姐妹的關系很好,所以在學生求學的時候,可能會求到這些親戚,讓學生暫時寄宿在親戚家,這樣就有了進好學校學習的機會。
讓親戚之間這樣的幫襯,是否大多數都能實現呢?答案不一定,兄弟姐妹可能從小一起成長,感情深厚,但是在成家之后,有了各自的家庭,對于彼此之間的幫襯,有些人已經做不到。
別對親戚家的孩子太好,過來人的話不中聽卻很現實
再密切的關系,如果不算是一家人,那中間也會有隔閡,親生的兄弟姐妹之間還好,如果家長想把自家孩子送到親戚家寄宿學習,那被拒絕的幾率就會很大。
一個家庭中,如果出現兩個上學的孩子,那么他們彼此之間必定會形成一個成績的競爭,家長得在二者之間保持公正的態度,才有利于學生的良好發展。
但是家長大多數時候是不能做到絕對公正的,這就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自家孩子尚是如此,更何況是對待親戚家的孩子了。
一位過來人有類似的經歷,因為哥哥家的女兒上高中了,家里距離高中的路程比較遙遠,所以請求姑姑幫忙照顧,本來是沒有什么的,姑姑家里也有即將上高中的小女兒,平時兩個學生之間的感情還很好,一起學習也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但是真正住在一起之后,卻產生了很多的矛盾,家長忍不住會在各個方面對親戚家的孩子更好一些,容忍度也更高,有時候還會拿成績和自家孩子進行對比。
于是自己家的孩子心理產生了落差,有時候難免內心發酸,由一開始的翻白眼變成了最后的抱怨,甚至是排擠親戚家的女兒。
但是姑姑本人對待侄女還是非常好的,侄女處于高中的關鍵階段,姑姑一家也盡心盡力地照顧她,高考的時候,女生也如愿以償的進了好的學校,但是從上大學以后,卻好像把姑姑一家忘了一樣。
用現在網絡上很火的一句話總結就是:殺我別用親情刀,真是別對親戚家的孩子太好,這樣的話不中聽卻很現實,因為誠心誠意的付出,也許換不回相同的回報。
親戚之間出手相幫是情分,但過度幫襯反而有缺陷
兄弟姐妹之間相互幫襯是正常的,只是在這些幫襯中,也應該有分寸感,過多的插手以及過度的付出,容易落下埋怨,尤其是在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上。
當一位家長的條件還不錯,也許就會吸引來親戚家的孩子,或是在這樣的家庭中寄宿學習,或是伸手要這要那,總之,如果自己做不到或者是拒絕了,就會被認為不夠慷慨,沒有人情味。
莫言在作品中提及晚熟的人都是被劣人給催熟的。親戚之間可以幫助學生在升學、報考等方面給出一些建議,但把親戚家的孩子放在身邊,自己選擇陪讀,還是需要謹慎的。
照顧親戚家的孩子,也得關注自家孩子的情緒
別人家的學生住在自己家,對于自家孩子的情緒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首先是當二人的成績出現明顯的差距時,如果是自家孩子成績落后,那學生的情緒就會不穩定。
因為有的學生不會把別人當作榜樣,而是當作競爭的對手,當另外一個學生來分享自己家人的疼愛時,還順帶拿走了自己在成績上的得意,那學生肯定心生醋意。
一旦心理上產生落差,那么行動上必然也會有所表示,家長如果想對親戚家的孩子好一些,也要關注自家孩子的真實感受,別隨意給出自己的疼愛。
筆者寄語:同樣的教育標準不能放在別人家的孩子身上,因為家長不能確定,這樣的孩子內心是否存在不服,讓別人家的孩子在自己家接受教育,逐步成長,家長也要考慮好將來如果人家不想回報,自己應該如何面對。
今日話題:你怎么看待這種說法?(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