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網上有一段采訪很火:你參加過成人禮嗎?或者你的家長曾為你舉辦過成人禮嗎?火起來的原因是河南的劉紅英對公眾直言,自己工作太忙,忙到錯過了女兒的18歲成人禮。
18歲,學生上高中的年紀,有的學校會給學生統一舉辦成人禮儀式,大概就是全體學生在操場或者禮堂,在校長的帶領下,一起高喊“我長大了”的宣言。
除了學校和老師組織的活動,有的家長會給學生單獨舉辦成人禮,因為要有儀式感,有一部電影里葛大爺說了一句臺詞:“今天來到這的,都是非富即貴。”這句話就是在女兒的成人禮上說的,如今看起來,諷刺的藝術達到了巔峰。
劉紅英稱自己沒錯,看來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沒米下鍋,你卻說沒吃燕窩
河南鄭州的普通民眾們在努力對抗著反復出現的疫情,他們擔心能不能買到菜,能不能外出正常活動,學生是否能坐在校園的教室里正常學習,而不是整天窩在家里對著網課的屏幕,熬到近視眼。
每一個在這個過程中忙碌的工作人員都值得尊敬,他們確實是舍小家為大家,這個時候劉紅英因為一次發言,讓她成為了大家情緒的發泄口。
誰家不是有學生的呢?學生的成長,不能缺少家長的陪伴,尤其是在高中時期,學生要面對繁重的學業和升學的壓力,家長將學生學習的努力看在眼里,所以想給學生一場儀式感,這是人之常情,但這樣的話被拿出來當發言稿,那就變了味。
她的女兒原本因為母親的付出覺得很榮耀,只是不知道這樣的事情發酵以后,她是不是會受到同班同學的嘲笑,班里有沒有同學的家長會告訴孩子要對她疏遠。
面對大家的質疑,劉紅英稱自己沒錯,稿子是經過審核的,不是自己想說就能說的,請別人理解。說這些話的時候,大家仿佛還看出了一絲氣急敗壞的意味。
有人總結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說沒米下鍋,你卻說沒按時吃燕窩。到底是家庭的出身不同,所處的角度不同,就連“成人禮”,不同的家長也有不同的態度。
一個成人禮,體現普通家庭和高層家庭的參差
在那些采訪大家是否參加過成人禮的回答中,有人說:成人禮是什么?我16歲就出來打工了。
也有人直言:大多數普通人家的學生,是沒有成人禮的,甚至連生日都很少過。那位稱自己錯過女兒成人禮的人想要得到大家的同情,但一個高層家庭,如何強求普通家庭和你產生共鳴?
普通家庭的學生從小就得按部就班地上學、學習,參加每一場考試并且認真對待,有天賦且努力的同學可以讓自己的成績保持在中上游,那些稍微差一些的,家長還可能放棄對學生的期待。
為什么大學生越來越多?因為學生們都想通過高考,讓自己進入好一點的大學,因為沒有學歷,沒有文憑,再沒有家庭的支撐,學生在社會上要艱難行走。
那些有條件的家長,可以給學生選擇第二條道路,出國留學,學生不想在國內競爭激烈的高考中被人落下,但自己又沒有那么大的能量去廢寢忘食地學習,家長總要給學生搭建不同的發展平臺,所以你看,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存在參差的。
“為眾人拾柴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但如果這個拾柴的人身份尊貴,家庭條件不一般,人們的看法就會截然不同,我們不要求那些高一層級的人對普通人的生活感同身受,只想讓這些人少一些“傻白甜”的賣慘,因為不會有人買賬。
學生成長的路上,儀式感很重要嗎?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給學生準備一份驚喜,是為人父母所做的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就像學生考試前家長約定的那樣,考了也100分,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學生學習的路上的確需要來自于家長的儀式感。
只是儀式感這種東西可大可小,學生能接受的程度也不一樣,如果家長有能力,那就給學生更大、更好的儀式感,要請同學,要請親戚。如果只想簡單,那自家人做一桌菜慶祝學生成人也行。
家長是學生發展的鏡子,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不同的教育理念,學生的發展也不同,因為窺探到了上層家庭教育中的一角,就直接否定了所有學生的“成人禮”,這不客觀,但也請部分人,在發言前深思熟慮,因為你的一句話,會影響很多家庭的判斷。
今日話題:你怎么看待這件事?(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