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波蘭當槍使,普京洞察先機?俄軍撤退后,歐洲上演“一出好戲”

導讀對于美國及北約這樣的對手,永遠都不能對其抱有幻想,這一點在近日印尼巴厘島G20峰會上就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

對于美國及北約這樣的對手,永遠都不能對其抱有幻想,這一點在近日印尼巴厘島G20峰會上就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更是很早就看穿了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假會晤、真對抗”的本質,并未親自出席這場陣容強大、卻又暗潮涌動的峰會。而隨著北約成員國波蘭在俄軍撤離赫爾松地區不久便遭受不明導彈襲擊消息的爆出,拜登政府意圖利用波蘭進一步對俄“發飆”的意圖已經可以說是極為明顯。

據德國之聲(DW)最新消息顯示,就在11月15日,一枚疑似“俄制導彈”落入了波蘭境內,造成2人死亡。對于這種突如其來的誹謗,克里姆林宮堅決否認此項指控。而作為此次“意外”最大收益者的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則表示,這枚導彈從彈道來看“不太可能”是從俄羅斯境內發射,可能是烏克蘭軍隊為攔截俄羅斯導彈所發射的防空導彈。雖然到目前為止,該事件還在美國及北約的進一步調查當中,但在俄烏沖突進入長期化與白熱化的今天,波蘭這樣的北約成員國一旦因此參戰,那么后果定會不堪設想。

美聯社援引美國官員的話報道稱,一枚擊中波蘭領土的導彈是烏克蘭軍隊為擊落一枚俄羅斯導彈而發射的。

1、波蘭遭導彈襲擊可能只是“一出好戲”,為北約對俄“發飆”提供借口。

俗話說的好,墻倒眾人推,而俄軍近期在烏克蘭政府軍和西方軍事援助壓力下被迫從第聶伯河右岸向左岸轉移,并撤離烏克蘭重鎮赫爾松后,美國及西方可謂士氣大振,開始進一步推行他們的抗俄計劃。只是這一次,波蘭將在其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為在西方媒體爆出導彈襲擊事件的第一時間,波蘭外交部就在周三(11月15日)發布聲明,當天下午3點40分,一枚俄羅斯制造的導彈落在盧布林省(Lubelskie)赫魯別舒夫區(Hrubieszów)的普熱沃多夫村莊(Przewodów),導致2名波蘭共和國的公民死亡。對此,波蘭外交部長茲比格涅夫·勞(Zbigniew Rau)還緊急召見了俄羅斯駐波蘭大使,要求即刻給出詳細解釋。

一位北約軍事官員表示,一架北約飛機此前追蹤了一枚落入波蘭領土的導彈,其信息已轉交給華沙和北約聯盟。

波蘭總理馬特烏什·莫拉維茨基(Mateusz Morawiecki)隨即召集國家安全部長和國防部長,在華沙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緊急會議。會后,波蘭將其軍隊置于高度警戒狀態。波蘭總統安杰伊·杜達(Andrzej Duda)還與美國總統拜登進行了緊急通話。波蘭電視臺ZET NEWS則引述波蘭總統杜達的發言稱:“究竟是誰發射了導彈,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那很可能是一枚俄羅斯制的導彈,但具體情況還在進一步調查中。”白宮也在同一時間聲援波蘭稱:“拜登總統為波蘭的調查提供了美國的全力支持和協助,并重申了美國對北約的堅定承諾。”顯然,美國與波蘭這種“還未調查就已有結論”的發言方式,栽贓嫁禍的用意可謂十分明顯。

波蘭總理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向記者表示,波蘭已邀請國際專家就導彈墜入其境內進行調查。

在北約組織(NATO)憲章中,有一條非常利于美國抗俄大業的規定,那就是對一個成員國的攻擊將被視為對北約所有成員國的攻擊,這些成員國將有義務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對攻擊者實施討伐。而在此次波蘭遭導彈襲擊事件中,美國之所以會如此殷勤地為其抱不平,說到底還是看重了波蘭在東、西方兩大陣營間絕佳的戰略地位,對北約勢力的進一步東擴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畢竟,早在第二次大戰期間,德國與蘇聯就曾將其視為雙方的軍事緩沖區,即便到了今天,波蘭的“緩沖作用”依然健在。

為此,正在印尼巴厘島出席20國集團峰會的拜登還專門在星期三(11月16日)媒體的采訪中表示:“我稍早前已與波蘭總統杜達和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通話,之后又召集了正在巴厘島出席峰會的北約和七國集團成員國的領導人進行了一次緊急會議。與會者一致認為,會支持波蘭對事件展開調查,并商討下一步行動。”美國當局此次,之所以會對一枚落入波蘭領土的導彈如此上心,我們可對此做出兩種分析:一是美國急于通過波蘭及北約對俄施壓,逼俄羅斯總統普京放棄即將對烏克蘭展開的“冬季攻勢”,盡快結束俄烏戰爭。二是為北約聯軍介入烏克蘭局勢做政治鋪墊,以此來“團結”歐盟及北約盟友的同時將他們直接“綁上抗俄的戰車”。但不論現在事態如何發展,在政治宣稱和外交聲浪上處于劣勢的俄方,都已陷入被動。

2、波蘭要求北約啟動4號應急條款,俄羅斯對此種“挑釁”表示譴責。

虎落平陽被犬欺,現在的俄羅斯的國際處境就是如此。雖然在寒冬降臨前撤離赫爾松地區,從軍事層面上來講極為明智,但從政治角度等于是給了烏克蘭及其背后的推手們極大的士氣鼓舞,進而加劇歐洲其他隔岸觀火的國家們相繼“押寶”美國,對未來俄方的軍事反攻與政治發聲帶來極為深遠的負面影響。而此時的波蘭當局之所以敢于對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如此強勢,很大程度上也與近期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中的不斷失利、戰果不佳有關。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波蘭總統杜達還高調在推特上表示,他的辦公室已與北約總干事斯托爾滕貝格就啟動《北太西洋公約》第4條款進行磋商討論。

對于波蘭方面無端的指責與挑釁,俄羅斯常駐聯合國第一副代表德米特里·波利揚斯基(Dmitry Polyansky)在社交平臺Telegram上予以了強烈譴責,稱:“波蘭炒作這一事件是‘唯恐天下不亂’,如果有人企圖挑起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直接軍事沖突,將給世界帶來災難性后果。”此前,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在回答路透社(Reuters)有關發問時就曾回應:“不幸的是,我沒有這方面的消息。有關報道指控責任方為俄羅斯是‘蓄意挑釁’,旨在傳播有關俄羅斯的虛假消息。俄羅斯軍隊沒有在該地區發射任何導彈,因此我們拒絕承擔責任。”與此同時,俄羅斯國防部也在聲明寫道:“波蘭媒體和官員關于‘俄羅斯’導彈據稱落在普熱沃多夫地區的言論,是一種蓄意的挑釁,旨在使局勢升級。而波蘭媒體引用的圖片,也并沒有顯示出任何俄羅斯武器的跡象。”

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當年美國只憑借一袋“洗衣粉”就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今又想借一張“衛星照片”誣陷朝鮮“通過火車對俄輸送武器”、一個“導彈坑”來指責俄軍對波蘭發動了“可能的導彈襲擊”。我們不得不承認,霸權主義在“睜眼說瞎話”方面一向都挺行的,而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演技則更為精湛,在事發后不久就于第一時間否認了“烏克蘭一枚導彈落入波蘭”的有關指控,并稱這是“俄羅斯鼓吹的陰謀論”。

在最近發布的視頻短片中,澤連斯基還義正言辭地對俄羅斯發表了強烈譴責,稱:“今天,我們已經警告了很久的事情終于發生了。恐怖并不局限于我們的國家邊界,俄羅斯的導彈擊中了波蘭......。打擊北約領土上的導彈,這是俄羅斯對集體安全的導彈攻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升級。”對于俄烏雙方在導彈歸屬一事上“相互推排球”一事,調查新聞和開源情報組織Bellingcat的創始人艾略特·希金斯(Eliot Higgins)在社交媒體上轉載了一張據稱位于波蘭的地點殘骸的照片,并指出:“殘骸似乎來自一枚防空導彈,就像烏克蘭用來擊落俄羅斯導彈的S-300。如果得到證實,這可能意味著爆炸可能源于烏克蘭攔截打擊烏克蘭領土的俄羅斯導彈。”

英國廣播電視(BBC)記者保羅·亞當斯(Paul Adams)也分析指出:“對這一事件有多種可能的解釋。俄羅斯對瞄準波蘭農場沒有興趣,因此似乎可能出現某種故障。而且,在烏克蘭的防空系統試圖擊落俄羅斯飛彈的那一天,其中一枚導彈也有可能被打偏方向。”最終,這件事情極有可能會像此前馬航M17被防空導彈擊落事件一樣成為“世界未解之謎”。

俄軍剛剛撤出赫爾松地區,美國及北約就意圖利用波蘭對俄“發飆”。不得不說,美國及其西方勢力近日對俄祭出的一系列手段都是極其不光彩的,但只要我們仔細想想這些西方刻意編造的故事背后,誰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們便能很快發現其中的端倪,例如今年9月26日,由俄羅斯向德國輸送能源的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Nord Stream)的“北溪1號”與“北溪2號”位于波羅的海海底的管道于同一日發生爆炸,就很容易讓人想到這是出自美國的手筆,因為不論是身為管道運營者的俄國,還是亟需天然氣供應的歐洲,都不可能做這種傷害自身利益之事。

對于逼迫歐洲放棄俄羅斯天然氣的美國而言,這一擊明顯起到了幫助歐洲在援助烏克蘭抗俄一事上“破釜沉舟”的效果。而反觀近日針對波蘭的導彈襲擊事件,美國同樣也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既“團結了”北約還“搞臭了”俄國,可謂一石二鳥、一箭雙雕。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在11月16日主持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表看法稱:“我們注意到有關報道。當前形勢下所有相關方均應保持冷靜克制,避免局勢升級。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開展對話談判,和平解決危機是當務之急。”確實,如今有效防止美國及北約就意圖利用波蘭對俄“發飆”,才是重中之重。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