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的預測成功!撤離赫爾松不是終點,俄軍或撤到開戰之前

導讀 #俄方宣布從赫爾松撤離 現場曝光#三個月前,我們曾經預測赫爾松的俄軍將在三個月內撤離右岸,如今一語成讖。撤離赫爾松右岸,可能是普京在...

#俄方宣布從赫爾松撤離 現場曝光#

三個月前,我們曾經預測赫爾松的俄軍將在三個月內撤離右岸,如今一語成讖。撤離赫爾松右岸,可能是普京在俄烏開戰之后最艱難的決定。首先,要向愛惜士兵生命、實事求是、勇于反抗“政治干擾軍事”的蘇羅維金大將致敬!

20多天前,蘇羅維金公開聲明“不排除做出艱難決定”之時,一定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壓力,畢竟赫爾松剛剛入俄不久,守住此地政治意義極大。然而“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蘇羅維金扛住了政治壓力,完全從軍事角度做出了正確決策,他是一條硬漢。

俄軍撤離其實早有征兆:幾天前,赫爾松行政大樓上的俄羅斯國旗就已經撤下了,赫爾松地區的許多俄軍檢查站也沒人了,赫爾松的大量船舶被毀,赫爾松的副州長也說俄軍要撤……插一嘴哈,這個副州長是俄方任命的,曾在俄軍戰事不利時,說過俄防長紹伊古應該自殺謝罪,而在俄軍宣布撤離之前幾小時,他“湊巧”就出車禍死了……

回到正題,雖然有這么多預兆,但當時烏方卻說這是俄方的陷阱,按兵不動不肯大舉進攻。真的是太奇怪了!當時我分析,可能是俄軍早已脫下軍裝,混在平民里,撤得差不多了,所以把船都炸了,防止烏軍渡河。而如果真是這樣,這一切很難逃過美國衛星的眼睛,那么為什么烏軍裝瘋賣傻,不予追擊?因為這樣對雙方是雙贏!

首先,俄軍保住了有生力量,稱自己瞞天過海、金蟬脫殼,堪比敦刻爾克大撤退一樣成功,對內有所交代,面子也保住了;而烏軍雖然“中了俄軍的空城計,沒有全殲俄軍”,但畢竟收復了赫爾松市,還避免了一場惡戰,也可以算是一場大勝。

另外,美俄雙方高層近期的表態,也顯露了一些端倪:美國防長說烏軍有能力奪回赫爾松,很可能就是已經知道了俄軍會撤。而普京的舉動就更令人生疑了:俄羅斯很早就宣布,99%的赫爾松平民已經撤完了,但普京前幾天又提了一次要撤離平民,很可能就是為了掩護剩余的俄軍脫下軍裝撤離。

現在,俄軍既然已公開宣稱撤離,那一定已經撤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負責斷后的精銳,將在左岸炮火的支援下且戰且退,他們如果被海馬斯斷了后路,可能喪失渡河的機會。雖然俄烏雙方可能達成了默契,即烏軍不與俄軍決戰,允許俄軍撤退,但這顯然不包括一小部分負責斷后的俄軍——如果能以較小代價圍殲或俘虜一部分俄軍,烏軍何樂不為呢?

如果是這樣,俄軍左岸的炮火,以及克里米亞的航空兵,必定瘋狂支援,但如果烏軍追得太緊,火力支援可能傷及斷后的俄軍,那這部分俄軍就只能投降了,因為已經決定放棄右岸,抵抗已毫無意義。

如果烏軍放任俄軍斷后部隊也撤離,那么一定是普京做了重大讓步,讓我們拭目以待,關注斷后俄軍的命運吧。也許壓根就沒有斷后的部隊,俄軍可能已全部撤離,車臣領導人就說了,俄軍最后撤走的只有1000多人。如果真是這樣,普京得做出了多大的讓步啊?

收復赫爾松河右岸后,憑借第聶伯河天塹,烏軍只需留下少量兵力防守,大部分兵力可轉移到扎波羅熱,執行切斷扎波羅熱補給線的任務。由于克里米亞大橋尚未完全修復,兩條補給線都被切斷的南線俄軍,有可能被逼入克里米亞。個人認為,此時的局面差不多就是烏軍能力的極限了:

首先,克里米亞對于俄羅斯極端重要,俄必將力保,且半島北部狹窄,無論對于俄軍還是烏軍,都是易守難攻,因此雙方將在克里米亞北部地峽長期對峙;其次,拿下扎波羅熱以后,越往東打,俄羅斯的后勤補給越容易,烏軍的補給線卻越來越長,進攻將愈發艱難,且有被克里米亞俄軍抄后路的風險,因此可能止步于扎波羅熱與頓涅茨克州界;最后,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可能基本維持目前的接觸線,因為該線基本是雙方后勤補給能力的平衡點,烏軍頂多能再收復盧甘斯克北部地區。

從軍事角度看,在以上三個地區形成對峙,俄烏兩軍的南部接觸線的長度最短,東部接觸線拉直,容易長期保持穩定。從政治角度上看,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目的是以最小代價最大程度消耗俄羅斯,所以不會不計代價地幫烏克蘭奪回所有領土。當雙方實現穩定對峙后,美國的援烏代價最小,并可長期消耗俄羅斯。所以當烏軍有冒進風險時,美國一定會出面阻止,最有可能的方式就是減少援助。

按照這個預測,俄羅斯在付出慘重代價后,最終又退回到了2月24日開戰前的勢力范圍,這仗不是白打了?但這也是最可能的結果了,因為俄軍戰場不利,士氣低下,征兵困難,長遠來看,守衛頓巴斯的主力必然是頓巴斯本地武裝力量。而無論是克里米亞,還是那小半個頓巴斯,都是俄族人居多,或者屬于俄語區,這里的人更有守土意識,征兵相對容易一些的。再加上靠近俄羅斯本土,俄軍最大的短板——后勤補給在這里會好很多。因此未來雙方戰線穩定后,俄軍可能在頓巴斯二線提供炮火支援,但頂在第一線的,必須是頓巴斯民兵。

至于克里米亞,由于半島北部十分狹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烏軍很難攻入。哪怕克里米亞大橋和亞速海沿岸走廊雙雙被砸斷,俄羅斯也一定會不惜代價地從空中和海上進行補給,因為這里對俄羅斯實在太重要了:

一旦丟掉克里米亞,黑海艦隊只能龜縮到黑海東北角落的新羅西斯克,幾乎等于失去了黑海的控制權,進而導致俄軍失去駐扎敘利亞的能力,嚴重損害俄羅斯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另外,失去黑海的控制權,將更有利于西方武裝黑海周邊國家:土耳其會加大力度慫恿阿塞拜疆收回納卡,格魯吉亞也將試圖收回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而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石油管道恰恰經過或者緊鄰這三個地區。失去對這條石油管道的控制,不僅僅南高加索地區不再聽話,中亞產油國哈薩克斯坦也將不再唯俄羅斯馬首是瞻——該國前不久就已經決定繞過俄羅斯,通過阿塞拜疆的管道出口石油。

其實,克里米亞的地位之高,從其行政區劃位也能看出來。塞瓦斯托波爾市是俄羅斯僅有的三個聯邦直轄市,另兩個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只是當兩條陸路補給線都被切斷后,俄羅斯將如何守住克里米亞孤島,這又是一個超級棘手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