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宣布從赫爾松撤離 現場曝光#
文/飛云
俄烏雙方在赫爾松拉鋸了數月,現在終于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
據環球網消息,11月9日,俄羅斯國防部宣布,俄軍將從赫爾松部分地區撤退,轉移至第聶伯河左岸。
多家俄媒公布了俄軍撤離的畫面,有視頻顯示,大批俄軍深夜攜帶武器裝備逃離赫爾松,向對岸的“安全地帶”撤退。
其實,俄軍的這次撤退早有前兆,甚至很可能是一個長期計劃的一部分。
除了軍隊以外,一同撤離的還有赫爾松當地民眾。
早在10月中旬,俄方就開始著手于“撤離平民”這件事,到現在,赫爾松已有至少11.5萬人離開軍事行動區。
但對于俄軍為什么往后撤的問題,俄對烏特別軍事行動總指揮蘇羅維金承認,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烏軍現在三天兩頭地對新卡霍夫卡大壩進行炮擊,并試圖徹底摧毀第聶伯河兩岸之間的補給線,而俄軍短時間內又難以遏制烏軍的攻勢,還不如趁早撤離。
一旦大壩被毀,赫爾松地區很可能將面臨滔天洪水的沖擊,造成大量傷亡。
而第聶伯河兩岸之間的補給線被摧毀,更會導致右岸的俄軍面臨“前有敵軍后無補給”的孤立狀態,可想而知,到時候,俄軍的損失只會更加慘重。
(紅色部分為近期俄占區域)
車臣領導人小卡德羅夫也對蘇羅維金的這一決定表示贊同,他認為比起毫無意義的犧牲,保存俄軍戰士的寶貴生命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所以,俄方這么做也是一種“止損”的策略。
關于俄軍在赫爾松的這場“大撤退”,美西方議論紛紛,幾乎都在替澤連斯基高興。法國媒體認為這是俄烏沖突中的一個“潛在轉折點”,美國總統拜登則認為俄軍在戰場上存在很多“真正的問題”。
是的,自從哈爾科夫戰敗之后,俄軍在作戰方面的問題確實暴露了不少。
一是武器裝備方面。美西方源源不斷地向烏克蘭輸送先進武器裝備,還派人對烏軍進行訓練,而俄軍的常規武器已經相對較為老舊,在這場現代化戰爭當中,被烏軍武器克制也是在所難免。
二是情報方面。作戰講究知己知彼,可問題是,美國向烏方提供了強大的定位系統、敵我識別系統等各類先進技術支持,幫助烏軍在情報與偵察方面取得了很大優勢,這樣的優勢是俄軍所不具備的。
那么,俄軍從赫爾松進行“戰略轉移”,是否意味著烏軍的勝利呢?
值得注意的是,這回烏軍的態度很謹慎,并未像之前占領哈爾科夫與紅利曼那樣歡呼雀躍。烏總統辦公室顧問波多利亞克認為,現在討論俄方撤軍還“為時過早”。
烏通社也報道稱,目前赫爾松市的俄軍并未完全撤離,仍有許多俄軍潛藏在該市的工業區當中,甚至有俄軍在距離城市20公里處部署陣地。烏總統澤連斯基也回應稱:敵人不會給我們“禮物”。言下之意,俄軍的撤退也許只是做個樣子,不能太早下結論。
一方面,如果俄軍的撤退是給烏軍設下的“圈套”,那么在大部隊撤離之后,俄軍留下部分精銳藏在不易被察覺的工業區,很可能為的就是“請君入甕”,利用己方靈活的優勢,與烏軍打巷戰,尤其是民眾被撤離之后,俄軍的位置更加不易暴露,行動起來也更方便。
另一方面,就算俄軍確實是給烏軍設下了“空城計”,烏軍進駐之后,出于己方利益的考慮,至少不可能再轟炸大壩與橋梁,反而要千方百計地阻止俄軍這么做,畢竟烏軍還要想辦法渡河追擊俄軍。這樣一來,占據主動的反而就成了俄軍。所以烏方不敢輕舉妄動。
平心而論,赫爾松的確是一個令人眼饞的戰略要地,但無論烏軍還是俄軍都不容易“一口吞下”,畢竟戰場多變,一不小心就又是一個大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