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撤出赫爾松右岸,是俄軍唯一正確的決定

導讀盡管普京一再聲稱“不后悔”出兵烏克蘭,但9個月前的普京,絕對想不到,有一天俄軍會被逼到這種程度。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10日的報道,...

盡管普京一再聲稱“不后悔”出兵烏克蘭,但9個月前的普京,絕對想不到,有一天俄軍會被逼到這種程度。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10日的報道,普京委任的駐烏俄軍總指揮蘇羅維金大將下令,要求俄武裝部隊逐步從赫爾松河右岸撤軍,向第聶伯河左岸集結設防。需要指出的是,赫爾松州首府赫爾松市位于第聶伯河的右岸,這也就意味著,俄軍繼痛失哈爾科夫和紅利曼地區之后,再次面臨嚴重的軍事失敗。

對于俄烏兩國來說,赫爾松之戰是一場關鍵性戰役。據俄塔社11月6日的報道,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就表示,赫爾松戰役在俄烏沖突中具有“決定性意義”,雙方將在這場戰役中動用“數以千計的坦克、飛機和大炮”,這是一場現代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按道理來講,既然事關沖突勝負,俄軍應該“寸土必爭”才是,為何戰役才開始不久,就主動從第聶伯河右岸撤軍呢?

首先,烏軍打算“水淹七軍”,俄軍不敢久留,否則面臨被“全殲”的風險。早在10月20日,俄政府委任的赫爾松州一把手弗拉基米爾·薩利多就表示,烏軍“繼續”對卡霍夫卡水壩發起導彈攻擊,企圖“淹沒下游地區”,當地政府正竭力“不讓水位大幅上升”。11月6日,據俄媒的報道,烏軍向水壩“齊射”6枚導彈,好在俄軍攔截了5枚,只有一枚擊中大壩,造成大壩部分受損,俄軍“受驚不小”。

11月9日,俄軍總指揮蘇羅維金大將在向紹伊古防長解釋撤軍決定時就表示,一旦烏軍“對卡霍夫卡水壩發起更猛烈的導彈攻擊”,“水流將淹沒大片地區”,屆時不僅會造成“大量平民喪生”,位于第聶伯河右岸的俄軍部隊更是“面臨被全面孤立的威脅”,所以,為了“保全我軍軍人的生命”,“保存部隊的戰斗力”,必須將位于右岸的俄軍撤離到左岸地區,繼續部署在右岸的赫爾松地區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其次,赫爾松右岸地區局勢異常嚴峻。據參考消息網11月9日的報道,俄羅斯隨軍大祭司瓦西里耶夫遭導彈襲擊身亡,其靈柩已經運抵莫斯科,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為其舉行了儀式,普京授予他“俄羅斯聯邦英雄”勛章。據俄塔社同一天的報道,俄政府任命的赫爾松州二把手、軍民政府副主席斯特列穆索夫因“車禍”身亡。俄羅斯高級人員接連在赫爾松喪生,說明當地局勢的確非常不樂觀,隨時可能“失守”。

另一個可以證明赫爾松右岸形勢嚴峻的證據就是,據俄衛星通訊社11月9日的報道,蘇羅維金不僅下令撤走俄軍,而且還“遷走”了原本自愿留在右岸的11.5萬當地人。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人在10月份之前還是烏克蘭人,普京下令“合并”之后,他們就成為了俄羅斯人,他們“自愿”留下,可能是不希望被并入俄羅斯,但最終也不得不“隨軍”一起撤離到左岸,被疏散到頓巴斯地區或克里米亞。

其三,相比俄軍,烏克蘭擁有“兵力優勢”。咱們曾經不止一次對比過俄烏兩軍的兵力,目前駐烏俄軍兵力大約是20萬左右,其中已經包括了投入戰斗的俄軍預備役人員,而這20萬俄軍,主要分布在扎波羅熱、頓巴斯和赫爾松三個地區,滿打滿算,位于赫爾松地區的俄軍兵力,應該只有6、7萬人,因為正如蘇羅維金大將在10月19日說的,俄軍“全線吃緊”,各個地區都在激烈交戰,騰不出更多兵力支援赫爾松。

而烏軍擁有更多的兵力,烏克蘭防長列茲尼科夫在7月份的網絡講話中就指出,當時烏政府動員的兵力已經超過了100萬,就在最近,基輔政權宣布進行“戰爭動員”,60歲以下的相關人員都會被征召。因此,至少從理論上來看,烏軍兵力起碼是俄軍的5倍以上,剔除烏軍傷亡部隊以及部署各地的防衛力量,前線烏軍士兵的數量,也起碼是俄軍的2-3倍,甚至更多,這對俄軍非常不利。

最后,俄軍放棄右岸赫爾松地區,是為了保住更大的地盤。前面說了,烏軍擁有優勢兵力、且隨時可能“水淹七軍”,右岸赫爾松地區對于俄軍來說,甚至連“雞肋”都算不上,是一塊“絕地”,“早走早好”。但撤退也該有個底線,按照蘇羅維金大將的設想,那就是撤到第聶伯河的左岸,簡單地說,就是背靠扎波羅熱、頓巴斯、克里米亞以及剩下的赫爾松地區,沿著河岸建立牢固的防線。

目前這一計劃已經得到了俄羅斯國防部的批準,據俄衛星通訊社9日的報道,紹伊古防長已經下令“向第聶伯河左岸運送軍隊”。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呢?一方面,撤離到第聶伯河左岸之后,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抵消烏軍的“優勢兵力”,烏軍若“跨河攻擊”,俄軍能夠對烏軍“半渡而擊”。

另一方面,俄軍進一步“收縮兵力”,縮短了補給線,有利于保住“大部分戰果”。毫無疑問,放棄右岸赫爾松地區是一個損失,但撤軍能夠收攏俄軍的兵力,減輕補給壓力。在撤退之前,俄軍是在絕地和烏軍優勢兵力對抗,而俄政府要“跨河補給”;撤退之后,烏軍則要么直接“跨河攻擊”,要么向北繞道扎波羅熱過河,而俄軍局部兵力增加,補給能力提升,這下優勢就互換了。用偉人的話來說,就是“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所以,作為俄烏沖突的“關鍵性”戰役,俄羅斯還是非常慎重的,現在的烏克蘭真不是那么好打的,兵力占優、補給占優,還有美國、北約的支持,攻勢很猛。俄羅斯打到現在,雖然不至于“國力空虛”,但的確“壓力山大”。對于普京來說,赫爾松戰役即便不能“獲勝”,起碼不能輸,所以寧可“退避三舍”,等待“戰機”,這就是《孫子兵法》說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么做是對的,且看俄軍的后續表現。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