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德媒披露,德政府發言人證實,德總理朔爾茨將在11月3日對華展開訪問,德企業界代表團將與朔爾茨同行。德國政府發言人同時就對華關系表態,其指出,德國的對華看法在最近幾年、幾月以來已發生改變,德國在將“時代的轉折”和世界形勢的變化納入到對華關系的看法中。
但德方也并不支持對華脫鉤,德國總理正盡力實現多樣化,一個有著系列權力中心的多極世界將要到來。
一面承認對華看法“已發生變化”,一面拒絕與華脫鉤,這顯示了德國在對華態度上的兩面性,這種兩面性是德國政府近日在審批中遠海運與漢堡港合作時否決原有35%股份收購轉而通過24.9%收購決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美國主導的“價值觀外交”在德國仍有相當市場,這在為中德關系增添負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德務實合作給德國帶去的發展紅利在促使德國企業界展開行動,推動德國不斷擴大與華經濟貿易往來,美國主導的“價值觀外交”已使德國陷入嚴重經濟困境的情況下,德方應當放棄對華偏見,以全力擴大合作為德國經濟謀尋生路。
當下德國經濟通脹率持續上升,法媒披露,德國統計局數據顯示,9月份德國通脹率為10%、10月份這一數值進一步上漲至10.4%。受嚴重的能源短缺影響,德媒《商報》預估,德國化肥制造業或將削減7成、化工行業整體削減8%、鋼鐵產能削減5%。德意志銀行進行的研究表明,2022年德國工業約損失2.5%,2023年這一數值或飆升至5%,該項研究稱“當下時期正成為德國去工業化加速的起點”。
除這些宏觀數據外,身處大市場環境下的德國各工業巨頭正蒙受不同程度的損失,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在歐洲進行化工生產生產成本同比增加22億歐元,尤其在德國,巴斯夫第三季度便損失了1.3億歐元。德國另一主要化工企業科思創第三季度創收1200萬歐元,相比去年同期損失利潤97.5%。這些嚴重削減的數值顯示著德國極不樂觀的發展前景,發展對華關系,正成為德國各企業迫切要抓住的救命稻草。
德總理朔爾茨此次訪華之行中將與12位德企業界代表同行,而提出申請的德企共約有100份,這顯示著德企赴華尋求發展機遇意愿的強烈,與德總理同行訪華的德企業領袖既包括中國市場耳熟能詳的寶馬、大眾,也包括西門子、制藥領域的默克集團、化工巴斯夫、金融德意志銀行。今年9月剛剛在中國湛江設立一體化基地的巴斯夫首席執行官布魯德米勒還強調稱,德國應當避免持續的對華抨擊,而應當將注意力轉移到自身的弱點身上。
能源供應穩定、市場環境友善、市場空間巨大的中國市場正成為德企海外投資的首選目的地之一,今年上半年德國對華新增投資100億歐元,中國連續6年是德國最大貿易伙伴。事實已經表明,中德經貿關系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增量市場、全球最大工業國,德方應更加理性客觀看待中國,而不應基于偏見為中德關系設關設阻,也為處于困境之中的德國經濟,尋找擺脫困境的更多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