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脫鉤”成了高頻詞匯,最先帶火這個詞匯的國家就是美國。沒辦法,從特朗普政府開始,華盛頓方面就想搞“逆全球化”,表面上說是為了美國經濟,實際上就是想打“新冷戰”。
然而,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美國想帶動盟友對所謂的競爭對手搞“脫鉤”,還施壓他國“選邊站”,那可得當心眾叛親離了。
當地時間10月17日,美國在海灣地區最重要的盟友之一——沙特宣布,將于10月25日在首都利雅得召開為期三天的“未來投資倡議”大會。
這個大會可不簡單,它被稱作“沙漠中的達沃斯論壇”,而后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論壇之一,其官方名稱就是“世界經濟論壇”。由此可見,“未來投資倡議”大會在海灣乃至中東及北非地區擁有廣泛的影響力。
也正因如此,該大會往年都會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金融巨頭和高級官員參加。去年,美國商務部副部長格雷福斯就出席了這場大會,今年則至少有400名美國CEO出席。
更重要的是,這場大會背后的研究所雖然并不隸屬于沙特政府,但這場年度大會就是由沙特王儲小薩勒曼所發起的。而眾所周知,沙特是君主制王國,國王掌握最高權利,王儲小薩勒曼就擔任著內閣首相一職,其態度足以代表沙特。
總之,這個論壇有背景,有資源,也有影響力,既然深得華爾街的重視,自然也會得到白宮的關注。
可在今年,大會組織方卻坦言“沒有邀請任何美國政府人士”,因為擔心當政治領導人出現后,媒體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政治議程上,而沙特并不希望“未來投資倡議”大會成為一個政治平臺。
此外,大會組織方還補充稱,已經開始拒絕一些代表前來參會,因為大會場地空間不足。
不得不說,這些說法實在有些牽強,其中就有3個關鍵點不容忽視。
其一,是大會背后的沙特王室沒有邀請美國政府,而不是華盛頓方面拒絕出席。
實際上,在特朗普執政時期,由于2018年發生了“沙特記者卡舒吉在沙特使館內遇害案”,所以在2017年還出席大會并發表講話的時任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彼時就主動缺席了當年的大會。
其中的區別在于,上一次是華盛頓在向利雅得表達不滿,這一次是沙特王室掃了美國政府的面子。但歸根結底,都從側面反映了雙方的關系不恰。
其二,盡管沙特聲稱不希望投資大會摻雜政治,但卻沒少邀請他國高官出席。
據報道,本次大會預計會有超過12國經濟部長或財政部長參會,甚至不排除有他國國家元首與會的可能。毋庸置疑,這些重量級嘉賓大概率會發表講話,屆時也一定會吸引媒體的關注。
必須要指出的是,自古政治、經濟不分家,最大的問題在于,究竟是政治決定經濟,還是經濟決定政治。所以,不摻雜政治是一種過于理想的狀態,沙特方面其實是希望不要摻雜“無關的政治”。
什么是無關的政治?
目前開來,沙特王室并不想在“未來投資倡議”大會上聽到美國官員討論“歐佩克+”減產200萬桶/日的事情,以及此事是否意味著沙特在幫助俄羅斯。
畢竟,美方不少議員都因此呼吁“報復”沙特,甚至有人叫囂要與沙特“斷交”,就連美總統拜登也直言要“重新審視”美沙關系,并警告沙特將面臨一些“后果”。
在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威脅之下,國際投資者對沙特的信心勢必會遭受動搖,沙特自然要避免這一不利因素。
其三,就在幾天前,沙特的一位實權王子還向美國發出了警告。
這位名叫沙蘭的王子,是沙特開國國王阿齊茲的孫女婿,也是一個部落的領袖。他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了一段視頻,用英法兩國語言警告,“任何挑戰這個國家和這個王國存在的人”,都會迎來“圣戰”的審判。
盡管他并未點名美國,且沙特消息人士聲稱他的言論不代表政府,反而有可能會遭到沙特王室的懲罰,但在外界看來,這說不定只是一場戲。
所以,美沙兩國的長期安全聯盟還可靠嗎?沙特難道要重新“選邊站”?這個世界真的正處于分裂中嗎?
當地時間18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對俄外交部新招募人員講話時就表示,俄方可能會撤回其在西方國家的外交人員,原因是俄外交官們如今在那里面臨“不斷的問題,不斷的威脅”。
所以,“自從歐洲決定與我們隔絕后”,俄羅斯決定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傾斜更多的關注。
有一個共同點是,俄方認為關系惡化的原因是西方先決定隔絕關系的,而沙特同樣認為美沙關系的惡化源自華盛頓方面的“無理取鬧”。很顯然,美西方的傲慢與霸道正將自己的鄰居或伙伴愈推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