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危機集中爆發,美國同時與中俄伊開戰就會戰敗,G20產生分歧

導讀俄烏沖突加劇歐洲危機,德法都已吃不消臨近2022年底,全球所表現出來的割裂與危機愈發嚴重。隨著俄烏沖突的不斷升溫,歐洲大陸正蔓延著空前...

俄烏沖突加劇歐洲危機,德法都已吃不消

臨近2022年底,全球所表現出來的割裂與危機愈發嚴重。

隨著俄烏沖突的不斷升溫,歐洲大陸正蔓延著空前的戰爭恐慌。在高通脹與能源危機環境下,歐陸居民對局勢的發展普遍悲觀。在10月份,越來越多擔憂俄烏沖突演變成整個歐洲戰爭的聲音開始出現,歐洲各國,尤其是西歐諸國,開始評估自身承受戰爭的能力。

當歐盟主要的軍事力量,西歐諸國對自身戰力進行評估以后,得出的結果非常不樂觀。

一直以來作為歐洲經濟龍頭的德國,問題仍舊是裝備妥善率不佳、人員作訓水平不佳。在現行的兵役合同中,志愿兵合同期為12到24個月,但是士兵可以選擇服役六個月后退出現役。在很多技術兵種崗位,德國的兵役制度讓士兵剛剛掌握職業技能,尚未熟練時就可退出現役,這導致聯邦國防軍整體作訓水平在10年代初新兵役制度實行以后就一直存在很大問題。

再加上德軍內部官僚問題、裝備養護問題,德軍重裝備妥善率一直都維持在相當低的水平。而俄烏沖突爆發后,這些人員與裝備問題非但沒有改善,還出現了新的滑坡。根據德國《世界青年報》9月份的統計數據,俄烏沖突之后,聯邦國防軍內拒服兵役者比戰前增加了兩倍。上次德軍出現這類大規模拒服兵役現象,還是1990與1991年的海灣戰爭期間。

在10月初一份有關聯邦議院的報道中,更是直接披露了聯邦國防軍在支援烏克蘭以后,所剩的彈藥庫存量只夠軍隊作戰兩天。這意味著一旦全面開戰,德國聯邦國防軍會在第一周打完庫存彈藥,并失去戰斗力。

不過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對軍事方面一直保持著相當的謹慎,這些軍事層面的問題對德國來說也許不是大事。但在自認為是歐盟領導者、歐陸保護者的法國身上,類似的問題就要嚴重得多。

法國軍隊甚至沒有能力保護國家了

法國電視2臺10月15日的報道中,就披露了烏克蘭沖突的陰影下,歐洲可能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但法國軍隊并沒有能力保護國家。

節目引述的資料來自馬克龍的講話。根據馬克龍的說法,法軍當前的地面部隊約有10萬人,其中能夠快速投入戰斗的僅有2.5萬人,這些部隊僅夠控制83公里的戰線,或保護百萬人規模的聚居地。

這些數據可能是法國軍事部門進行理論推算后給馬克龍的報告內容,馬克龍也承認這些數字具有理論性質,當真正開戰時,預備役人員與憲兵也會被動員。但是馬克龍同時也強調,這些預備軍事人員相比正規軍更加脆弱,無法發揮出正規軍的戰斗力。

馬克龍因此呼吁國際社會理解他無法對烏克蘭進行全力支援,因為他必須“為自己的國家節省一些資金”,這樣法國才有可能保護自己。

但是他目前對烏克蘭的支援力度也已經引起了國內的國防壓力擔憂,法軍的裝備規模不大,僅僅是向烏克蘭支援18門“凱撒”自行火炮,就讓法軍序列中減少了四分之一該類武器庫存。

前法國軍事情報局局長克里斯托弗·戈馬爾將軍更是直接評價:“俄羅斯人摧毀了大量烏克蘭坦克,我不知道有多少,也許有一千輛。而法軍只有220輛,在戰爭的前幾周中我們就會失去它們。”

法國前國防部長埃弗雷店莫蘭也直接指出,法軍應該避免這種高強度戰爭,利用核威懾力量以及美國這樣的國家加入。

這是句中肯話,在歐洲矛盾集中爆發的今天,法國根本無法作為歐盟盟主來保護歐洲安全,隨著美國的“能源綁架”,歐洲更多控制權開始被讓渡給美國,保護歐洲的責任也更多被推給美國。

法國是這波歐洲矛盾集中爆發中反應最激烈的國家之一。法國在過去幾十年大力發展核電,減少對能源的依賴,但是仍舊逃不過這波全歐洲的大通脹。在《世界報》10月 17日的報道中,法國最大核電站格拉沃利訥核電站的工會已經發起罷工,以抗議高通脹環境,并要求政府增加工資。

該工會已經對外聲明,在加薪需求得到滿足之前,不會停止罷工。目前罷工已經導致發電量下降,并且法國的其他核電站也在響應格拉沃利訥核電站工會的罷工,一場電力層面的大罷工正在醞釀之中。

再加上其他行業零零總總的罷工,法國本身對能源依賴低的優勢已經蕩然無存,社會動蕩與軍力匱乏讓法國根本沒有能力維護歐洲安全。在這種局面下,法國只能期待美國保護歐洲。

美國樹敵太多,對中俄伊同時開戰必定戰敗

而美國在大筆賺取歐洲能源差價、奪取歐洲控制權的同時,能否保護歐洲安全呢?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美國只開了歐洲一條戰線,那么這將是一個美國重掌歐洲的父慈子孝結局,但是美國不止開了歐洲一條戰線。

在升級與俄羅斯沖突的同時,美國在今年還不斷升溫與中國、伊朗等國的緊張關系。在不少事件中,美國都走到了戰爭的邊緣。

同步激化多處矛盾可能是美國自身的內部政治斗爭導致,對決策層的權力爭奪與轉移國內居民經濟困境中的注意力有所幫助,但對如何處理這場美國引發的全球矛盾,美國政府似乎沒有很充分的準備。

美國國內也一直有不少聲音指責政府多線激化矛盾的行為,認為美國無法在與多國的同時對抗中取勝,但這些來自社會的聲音很難影響美國決策層的專斷。

彭博社就在10月17日發布專欄文章,指出美國無法在同時對俄羅斯、中國、伊朗開戰后取得勝利,與多個國家同時開戰將使美國陷入失敗。

文章認為,烏克蘭問題、臺海問題與中東沖突在美國的介入下可能會發展為一場全球戰爭,美國必須為自己選擇一個優先方向。因為美國面對如此規模超負荷的任務時,政府無法在應對其中之一時,保證不會影響解決其他問題的能力。

用中文的語境來解釋,就是美國分兵過多,可能導致在與某一國交戰時,抽調力量影響到其他戰場的作戰,從而導致美國為了在某一戰場取得優勢,而在其他戰場陷入劣勢。

文章想表達的意思是,多線作戰對國家管理體系的要求過于苛刻,而美國即便軍力能達到多線作戰的需求,國家管理體系也跟不上,所以美國不可能在多線開戰的同時取得勝利。

這種忠告顯然是不會被美國高層重視的,但美國的決策層不都是傻子,他們明顯也能意識到多線作戰的劣勢,所以在俄烏問題不斷拖延的同時,美國開始更傾向于挑撥各種邊緣事件,以及在國際外交界攪混水。

俄烏沖突牽扯甚廣,G20內部矛盾不斷

遲到的G20財長會議聲明就是近期美國攪混水的最佳體現。財長會議總結聲明本該在會議結束后幾小時內發布,但是本屆20國集團財長會議總計聲明在10月14日會議結束后拖延了三天才發布,G20給出的理由是“對俄烏沖突的分歧”,但具體是什么人在利用爭議攪混水,自然不必多說。

G20是個既有西方集團參與,又有中印這樣的不結盟國家,還有俄羅斯存在的國際組織。美國下半年在這類多方參與的組織會議中的基本參會方針就是,不管會議討論什么問題,都將會議變成對俄羅斯的指責大會,用不分場合、無休止的指責來阻礙會議本身合作性質的議題。

通過這種方法,美國能極大延緩國際社會討論美國所參與的多個沖突點,避免國際社會參與這些沖突的進展,從而使這些沖突在美國的規劃之下維持在美國期待的狀態,也就是當前這種不打不和的狀態。

簡而言之就是,美國吃完挑撥沖突的政治紅利以后,不想開戰,但是也不想示弱退步,所以打算在俄烏沖突方面且打且看,同時維持其他戰線的施壓。

但不管怎么拖,輿論可以被停下來,經濟的腳步卻無法一直拖著。美國在2021年的放水拖延經濟戰術已經展現出了極大惡果,現在在全球通脹與能源危機背景下,沖突是拖不起的,靠在國際攪混水爭取到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

歐洲在現在的經濟環境下,也撐不了太久。萬一經濟停滯或可能到來的經濟危機在歐洲誘發戰爭,美國這個拿到歐洲控制權的國家也有義務保護好歐洲國家。

正如同彭博社文章所說,美國必須給自己選擇一個優先點,同時穩住其他與美國有沖突的國家,否則在危機加深的環境中沖突的擴大是非常迅速的,不只美國有轉移民眾注意力的需求,如今在過苦日子的世界各國都有。

不趕緊作出決斷,等待美國的也只能是多線戰爭以及失敗。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