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想要繼續領導世界,但離不開中國配合
10月17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斯坦福大學的一場活動上與前國務卿賴斯對話時表示,中美關系是現如今“最關鍵、最富挑戰性、最復雜”的關系。但是,中美合作卻不能因為中美存在沖突而受牽連,中美關系的競爭方面已演變為“前沿和中心”。布林肯強調,世界不能失去美國的領導,但美國若要領導世界,在當前的諸多國際問題上,離開了中國的參與,其獨自應對起來將十分吃力,如解決氣候、全球健康等問題需要中美共同攜手才能解決。
作為全球唯一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這種獨孤求敗的局面正在改變,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一批新興國家的崛起,充滿冷戰思維的美國政府開始擔憂起自己的霸主地位。基于這樣的大背景,中美之間的競爭逐漸趨于激烈化,美國發動了對中國的全方位打擊,試圖以非法手段遏制他國的崛起,維護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
布林肯在這場對話中提到,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中美競爭是一場自冷戰結束以來的最大競賽,它的勝敗,將決定誰的價值觀得以被世界所接受。在布林肯為代表的美國政治家眼里,這個世界是零散的,國家之間各自為政,無法自己組織起來,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帶領世界成為一體,往更高維度發展。對美國而言,一旦失去領導者地位,中國將大概率替代美國引領世界發展,這樣的世界格局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將失去對全球的控制;也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世界沒有領導者,美國退出后沒有繼任者,出現領導真空,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極易發生。言外之意,是美國需要繼續領導世界。
中美確實有沖突,但也必須合作
事實上,美國政府很清楚,中美之間有沖突,但也存在合作的巨大需求,一味地對抗只會兩敗俱傷,加強在部分領域的合作才能實現互利共贏。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基金會主席亨利·保爾森去年曾說過,中美關系依舊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在避免非必要對抗的情況下,兩國應盡量開展良性競爭,這符合中美雙方共同利益,其中在氣候合作和全球健康是兩國潛在的合作領域,這一點上亨利·保爾森和布林肯的意見是一致的。
8月30日,美國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受佩洛西訪臺影響,中美關系一度陷入緊張,作為回應,中國暫停了同美方的氣候談判,但美方希望中方能恢復雙邊氣候談判。克里強調:“氣候危機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雙邊問題,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需要大家共同參與其中,但是沒有哪兩個國家能比中美合作釋放出來的影響力更大。”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同時也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部署者,中國應對氣候危機向來有著自己的看法。總的來說,中國兌現了節能減排的承諾,持續堅定不移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獲得了世界的認可。
氣候危機伴隨而來的是人類健康問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全球健康問題已成為國際上重點關注和研究的方向和領域。中美作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個國家,在全球健康問題上展開合作是大勢所趨,唯有中美雙方共同努力,全球健康問題才能得到改善。但是,美國在這方面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防疫問題上,美國政府的躺平策略無疑是開倒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疫情遲遲不能結束,美國應該要負起責任。
中美要想坦誠合作,要有很多難題待解
反觀這幾年中美關系的發展,可以說驚心動魄,特朗普執政時代發動的貿易戰,延續到拜登政府,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這幾年對抗多于合作,美國政府多次無端制裁和遏制中國的正常發展,干涉中國內政,導致雙方關系多次陷入危機。其中,為了打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美國最新的制裁名單已經出爐,美國如今已經陷入癲狂,全然無視本國公司在華的巨大利益,寧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也要阻礙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而且從之前粗放式的制裁,演變到現在的手術刀式打壓,目標更加精準,殺傷力更大,用心更加狠毒。
參考如今的俄烏沖突,美國為了打壓俄羅斯,發起了堪稱史上最嚴厲的制裁行動,試圖置俄羅斯于死地。此前,美國甚至還無理要求中國響應對俄制裁,協助其扣押俄富豪資產,不過得到的反饋令美國十分不悅。中國對俄烏問題的中立態度,雖然可以短期內避免被歐洲國家敵視,但是改變不了如今被美國瘋狂遏制的結果。由此可見,中美在諸多問題上的意見始終存在巨大分歧,想要進行合作,面臨諸多壁壘。
在上個月進行的聯大會議一般性辯論中,多國領導人不約而同地譴責了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他們對美國表達了不滿,希望美國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推行多邊主義,使更多的國家得以正常發展,不要再做任何引起公憤的事情。事實上,霸權最大的敵人正是自己,對自己的盟友開刀吸血的美國就是最好的例子,等到美國徹底成為“孤家寡人”的時候,對中國的陰謀就會不攻自破。歐洲國家就是例子,跟著美國制裁俄羅斯,自己半點好處沒撈著,甚至還引發了能源和經濟,導致歐美內部關系出現裂痕。
中美關系最終走向何處,對抗還是合作,完全取決于美國的態度。中國反對霸權主義,美國想要領導世界,如果以打壓他國的方式進行,必然引起雙方的沖突。因此,想要合作雙贏還是對抗,決定權在美方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