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承諾“給我20年,給你一座科技城”,20年時間到了,這個高新區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導讀從荒蕪到繁榮,20年后,紫竹高新區兌現了建園時“給我20年,給你一座科技城”的承諾。今年是紫竹高新區成立20周年,記者近日從紫竹高新區獲...

從荒蕪到繁榮,20年后,紫竹高新區兌現了建園時“給我20年,給你一座科技城”的承諾。今年是紫竹高新區成立20周年,記者近日從紫竹高新區獲悉,2021年,紫竹高新區在全國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升至第九位;2022年,紫竹高新區年財政總收入突破百億元。在浦江第一灣畔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集聚15萬高素質人群的科技城已從藍圖變成現實。紫竹高新區正成為上海乃至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

圖說:紫竹高新區 高新區供圖(下同)

每五年前進一大步

2001年9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同意建設上海紫竹科學園區的批復》,上海紫竹科學園區正式成立;2002年6月25日,園區奠基,開始動工建設;2011年6月15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紫竹高新區黨委書記、副總經理駱山鷹介紹,在2001年就提出建設“科學園區”,當時規劃起點就比較高。紫竹科學園區創立伊始,就從本質上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園區,定位為“集約復合利用、生態協同共生、產城融合發展”的功能實驗區。當時,紫竹提出“生態、人文、科技”的發展理念,這在20年前是相當超前的。

圍繞著“科技城”建設的核心使命,紫竹高新區在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建設中承擔了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功能提升等多項職能,每一個五年紫竹都在規劃建設上跨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第一個五年,紫竹引進了兩所雙一流高校,構建了研發基地一期道路,引進了第一家企業,建成了首個產業平臺基地——紫竹信息數碼港,貫通了一公里濱江公園。

第二個五年,紫竹升級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成了第二個產業平臺基地——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華師大二附中紫竹基礎教育園區開學招生,浦江第一灣公園貫通第二期。

第三個五年,紫竹被列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重要承載區之一,入駐企業超1000家,稅收超50億元人民幣,虹梅南路隧道和高架相繼通車,紫竹半島花園首期交房,浦江第一灣公園貫通第三期。

第四個五年,紫竹完成100億稅收目標。軌道交通15號線通車運營, 23號線開工建設,600畝蘭香湖竣工引水,蘭香湖1號實現銷售,蘭香湖2號3號、蘭香湖雅苑、青年家園、數碼港提升改造項目紛紛開工,研發基地二期和紫竹半島控規修編取得市政府批復,開啟了這兩個沿江產業片區和生活片區重點開發的序幕。

圖說:俯瞰紫竹高新區

培育和孵化700多家小微科技型企業

多年來,紫竹堅持以信息軟件、數字視聽、生命科學、智能制造、航空電子、新能源與新材料等六大類產業為主導產業,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高科技企業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入駐,其中包括微軟、英特爾、可口可樂、印孚瑟斯、中國商飛、中廣核集團。

駱山鷹介紹,高新區需要頭部企業這樣的大樹,也需要創新創業的小苗。紫竹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這里建立起以紫竹創業孵化器、紫竹創業中心、小苗基金為核心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打造1.2萬平方米規模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設立資金規模15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基金,搭建“紫竹科技金融創新服務信息平臺”,以“孵化+投資”模式提升孵化能級,釋放科創活力。截至目前,已培育和孵化700多家小微科技型企業,培育海內外上市企業9家、獨角獸及潛在獨角獸企業5家、市級科技“小巨人”企業(含培育)28家、高新技術企業450家;投資企業近100家,所投企業存活率100%,投資滿兩年企業再融資率超過90%,帶動社會資本投資金額超過100億元。

此外,高新區積極打造國家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園區,擁有申請專利6萬多件,專利授權超過3.5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占比80.6%,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31萬件,占全市的7.5%。2012年,紫竹還創新性地搭建了企業試驗(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共享平臺,十年來,已經向800家企業提供儀器共享服務超萬次,為企業節約設備采購成本超億元,形成了“共享、共贏、共生”理念營造創新氛圍。

新民晚報記者 魯哲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