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的好處在于分工以及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艷艷
編輯|周春林
頭圖來源|中企圖庫
12月10日~11日,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暨第二十二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隆重舉行。在年會首日舉辦的“新智識”演講環節,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發表了關于“人工智能量產式創新”的主題演講。
從徐立的演講中,你將獲得以下核心要點:
1.人工智能在今天的落地要素,就像建筑的結構標準化一樣,從底層的算力、數據、模型,再到上面的方案和應用,每個環節都要絲絲入扣,才能構成這樣一個結構化套件。
2.近10年來,基于AI模型,人工智能構建出了一套完整的建造體系。到現在為止,商湯累計生產出來的商用AI模型接近5萬個,服務于各行各業。比如行業里都在談論人工智能的大模型,但這也是近幾年才剛剛形成的認知共識。
3.各種通用功能的大模型現在越來越流行。行業應用雖然五花八門,但商湯的標準化生產管線已經支持了公司本身超過70%的業務。標準化不會限制行業發展,反而會給到行業更多應用可能,因為分工變得可能了,技術可以像搭積木一樣輕松組合、高效復制、快速推廣。
4.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經進入量產時代,無標準不行業。只有完成了標準化,讓更多的人利用好標準,共同參與到建設中,行業才能爆發,形成真正的產業。標準化的好處不止于此,還在于它能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5.推動時代變革的核心,是技術帶來的生產要素價格的變遷。今天商湯推行的標準化生產流程,如果能使AI模型生產以及AI的覆蓋成本大幅下降,我們就能真正進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才能真正做到普惠。只有人工智能的普惠,才能帶我們穿越一個又一個經濟周期。
以下為徐立演講內容實錄(有刪改):
大家好,我是商湯科技徐立。我今天講的還是關于人工智能的創新,這次主要講量產式創新。
去年我提到人工智能的機器猜想,有別于我們傳統的經驗歸納以及推理演繹,通常被稱為創新的第一和第二范式。機器猜想作為一種新的創新范式理念,推動了人類的認知邊界。
“范式”原本是一個舶來詞,它是在1965年科學革命史上被提到的一種理論體系和框架。我在想,中國有沒有對應“范式”這樣的概念?答案是有的,這叫做“法式”。我們的建筑學一直是一種很標準的學科,而建筑學里講的營造法式,就是一定的建造風格和手法,并且能被歸納總結成一種理論體系和框架。
在北宋,李誡寫了一本《營造法式》,講的就是建造的標準化。今天我們能夠在全國各地看到各式各樣的傳統老建筑,比如滕王閣、佛光寺、醉翁亭,雖然它們長得都不一樣,但是我們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中國風建筑、唐宋風建筑。原因就是他們都是根據一定的法式來做的建筑鋪排,我們稱之為“結構的標準化”。比如臺基、柱網、陡拱、梁架以及屋面,構成了這樣的一個建筑。這里,我以佛光寺東大殿為例,這是我們發現的最大的唐構建筑。商湯也根據佛光寺東大殿做了榫卯拼搭玩具,以及增強現實的版本。
人工智能在今天的落地要素,就像建筑的結構標準化一樣,從底層的算力、數據、模型,再到上層的方案和應用,每個環節都能絲絲入扣,才會構成這樣的一個結構化套件。除了結構的標準化,結構中的模塊本身在建筑里面也是標準化的。《營造法式》里面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做“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比如說這樣的一個木材可分為八分,只要講需求到底是幾分、是哪一個,別人就會根據這樣的標準來制造。所以只有完成模塊的標準化,才能進行規模化、量產化制造,進行精細分工。
人工智能(的邏輯)也是如此。我們看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有各種各樣的應用,但是如果把它分解為感知智能、決策智能和控制智能后,內核還是人工智能訓練出來的模型。近十年來,基于AI模型,人工智能構建出了一套完整的建造體系。那些建筑結構看著繁復,但真正意義上的榫卯,都有數量限制。比如,十二種榫卯就能覆蓋大部分的結構。
AI模型也是,雖然各種應用中的AI模型紛繁復雜,但只要我們把模型生產到了一定的程度,量到了一定的規模,就能解決大規模量產問題。所以只有通過構造足量的AI模型,才能把人工智能的規模化量產做到更大,也就是我今天講的規模化量產式的創新。到現在為止,我們累計生產出來的商用AI模型接近5萬個,服務于各行各業。
除了模型的標準化,生產流程本身也是一個標準化過程。比如一個木匠,需要筏、鋸、刨、雕,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今天人工智能的生產流程也有了一些共識,比如首先要構建人工智能底層基礎設施,我們稱之為AIDC、AI云、AI工具鏈……再往上,大量數據要進行標注,被訓練成一個通用的大模型。行業里當下都在談論人工智能的大模型,但這也是近幾年才剛剛形成的認知共識。基于一些細分行業,大模型再做些微調,這樣的標準化分工完成后,才會有更多的企業和合作伙伴參與到人工智能的建設中。
舉例來說,比如“數據標注”,今天我們已經能用技術手段提升標注效率。通用大模型模式,用機器化全自動的模式,可以提升標注效率近600倍。比如,預訓練大模型,我們聯合實驗室各個合作伙伴開發出了OpenGVLab通用視覺開源平臺,自然語言的大模型,各種通用功能的大模型現在越來越流行。這樣的標準化生產管線,已經支持商湯超過70%的業務,可以說,它已經成為行業認知的共識。
當然,這樣的一個生產管線,其行業應用同樣五花八門。所以,我今天想講的是,這樣的一個標準化并不會限制行業發展,反而會給到行業更多應用的可能,因為分工變得可能了。很多建筑長得完全不一樣,是因為生產流程的標準化,它可以變得更加豐富。我們在智慧城市、智慧汽車、智慧商業、智慧生活業務中,都用到了生產管線,他們都是通過大量的通用大模型生產出來的小模型。
所以,在我看來,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經進入了量產時代,無標準不行業。確實在一些行業過程中,它不能形成規范和標準,比如捏泥人就是一種(師傅教徒弟模式的)手藝傳承,某種程度上,不能進行規模化量產。只有完成了標準化,讓更多的人利用好標準,共同參與到建設中,行業才能爆發,形成真正的產業。標準化的好處不止于此,還在于它能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所有的時代變遷背后都離不開技術。技術是真正用來命名不同時代的一個差別物,比如我們講的信息時代、工業時代、蒸汽時代。但推動時代變革的核心,是技術帶來的生產要素價格的變遷。比如,電力技術的發展,使得電力價格大幅下降,所以我們才真正進入了電力時代。通信技術使信息流量成本大幅下降,所以我們才進入了信息時代,甚至移動互聯網時代。
那么,商湯今天推行的標準化生產流程,如果能使AI模型甚至AI的覆蓋成本大幅下降,我們就能真正進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才能真正做到普惠。只有人工智能的普惠,才能帶我們穿越一個又一個的經濟周期,成為我們最佳的伙伴。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tougao@ic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