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募資占全球一半、四倍于美國,中國為何能一枝獨秀?

導讀 【文/觀察者網 呂棟】 “2022年A股IPO領跑全球,不論數量還是融資額均實現矚目的成績。國內資本市場規模持續擴張,融資金額和融資企業數...

【文/觀察者網 呂棟】

“2022年A股IPO領跑全球,不論數量還是融資額均實現矚目的成績。國內資本市場規模持續擴張,融資金額和融資企業數量均大幅增長,資本市場已成為拓寬實體經濟融資的重要途徑。”12月13日,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啟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在接受觀察者網專訪時如是說道。

臨近年底,又到了盤點年度IPO的時刻。冰火兩重天,成為今年中美乃至全球IPO市場最真實的寫照。

觀察者網梳理2022年全球IPO數據后發現,中國內地當之無愧已成為全球IPO市場的主力,全年融資近1000億美元,在全球募資總額中占比近半,同期美國IPO市場降至數十年來的冰點,籌資額暴跌90%以上,納斯達克和紐交所10年來首次退出全球前五大上市地。

圖源:視覺中國

對企業來說,股市是關鍵的融資渠道。一旦IPO市場進入寒冬,期望上市融資的企業將失去一條重要的補血途徑。隨著時間推移、現金儲備減少,在融資難度加大的背景下,企業輕則勒緊褲帶縮減開支,重則“失血過多”退出市場,美國一些初創公司正在遭遇這樣的窘境。

反觀中國,情況要比美國樂觀的多。潘向東告訴觀察者網,中國A股IPO的火熱,特別是科創板和北交所作為主要貢獻力量,充分體現我國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及新興產業的支持,以高端制造、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為內核的企業,將成為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

回顧即將過去的2022年,地緣政治緊張、新冠疫情反復以及全球通脹等不利因素持續擾亂全球市場。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下,中國IPO市場為何能做到一枝獨秀?美國市場又為何會遭遇數十年來最糟糕的一年?

近十年來,全球IPO活動 圖源:畢馬威報告(下同)

中美IPO市場:最好VS最糟

用“一枝獨秀”形容2022年的中國內地IPO市場,絲毫不為過。

根據彭博社最新數據,今年迄今為止,中國內地IPO市場的融資金額已達9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19億元),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在全球募資總額中的占比由去年的13%暴增至46%,幾乎是美國的四倍。

畢馬威和普華永道發布的數據則顯示,2022年,在全球IPO數量同比下滑50%、募資額暴跌60%的情況下,A股IPO數量同比僅減少20%,融資金額還增長3%。

不論數量還是融資額,A股IPO均遠超全球其他資本市場,上交所、深交所的融資額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二位,北交所也發展迅速,前11個月融資額已超百億人民幣,預計2022年全年融資額將接近130億元。

2021年,全球前五大I證交所

美國市場方面,今年IPO融資額只有240億美元,同比下滑近90%,去年位列全球第一、第二的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今年已跌至全球第9和第11。

歐洲和中國香港市場也不樂觀,其中歐洲IPO市場到11月只籌了不到200億美元,與歐美市場聯系緊密的港股,IPO募資額也只有125億美元,同比下滑超70%。

出現這種情況,可從宏觀經濟、資本市場對企業的友好性以及IPO市場的回報率等方面分析。

今年以來,盡管持續遭疫情沖擊,中國仍是全球經濟最有韌性的國家。在4月份主要經濟指標深度下跌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二季度頂住壓力實現正增長,三季度GDP同比增長3.0%,比上半年加快0.5個百分點,明顯好于二季度,生產需求持續改善,就業物價總體穩定。

“中國市場受全球波動的影響較小,就內部而言,中國的通脹較低,貨幣政策較為寬松,股市估值更具彈性。”瑞銀中國環球銀行業務主管Mandy Zhu表示,當全球央行都在努力應對通脹飆升時,中國的物價壓力卻相當溫和,利率也下調了。

美國正好相反,由于通脹難以抑制,今年美聯儲開始激進加息,分析師持續警告經濟衰退即將到來。上半年,美國GDP連續兩個季度萎縮,股市波動性也隨之攀升,市場開始對成長類公司大殺估值,投資者也開始避開高成長公司,而這類公司是IPO的主要來源。

歐洲經濟同樣前路艱難,由于地緣局勢緊張、能源價格飆升、家庭購買力承壓、融資條件收緊等多重因素影響,歐盟、歐元區和大多數成員國經濟預計在今年四季度陷入衰退,明年一季度經濟活動將繼續萎縮,這無疑給初創企業上市融資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紐交所 圖源:《華爾街日報》

實際上,歐美IPO市場去年剛經歷火熱的一年,其中美股發行416宗IPO,籌資1557億美元,同比增長80.6%。但這其實是美聯儲大放水帶來的熱錢效應,疊加美股靈活的上市機制,共同造就了去年的IPO神話。隨著美聯儲加息大幅收緊流動性,各類IPO泡沫很快被刺破。

今年,紐交所只有兩宗IPO融資規模超過10億美元,歐洲只有一宗,中國香港有三宗,而中國內地有九宗,約占全球所有此類規模或以上交易的40%。

美國從事IPO業務的銀行家和律師表示,他們暫停了今年幾乎所有預期中的IPO交易,那些決定在今年秋季或初冬上市的公司可能需要將估值減半。此前兩年美股市場一路飆升,私人投資者以極高估值向尚在虧錢的公司投入了大量資金。

“通常來說,上市公司數量變少對經濟和投資者而言是個壞消息,IPO可以讓更多小型投資者受益于未來的成長。”《華爾街日報》文章寫道,今年有可能成為美國IPO市場幾十年來最糟糕的一年,這讓剛剛起步的公司幾乎別無選擇,只能繼續燒錢,等待股市平穩下來。

2022年全球IPO市場充滿挑戰

歐美共通的因素之外,美股IPO驟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美國監管機構針對中企開展審計。

被迫退市的可能性增加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的變化,讓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數量驟降,不少在美交易的中概股選擇回到A股或在中國香港進行雙重主要上市,以降低風險。其中,今年回歸A股市場的中移動和中海油合計募資接近137億美元,也是A股今年前兩大IPO。

與美國態度不同的是,中國資本市場正愈加開放和包容。

潘向東向觀察者網分析指出,近些年,中國資本市場建設取得一系列改革成果,無論是從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到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再到設立北交所的嘗試,已形成適應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差異化融資需求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增強服務的普惠性,拓寬資金包容度和覆蓋面,從而更好地為不同創新階段的企業提供及時的資本支持。

針對在美上市中概股的遭遇,港交所自去年底也開始調整相關規則,放寬和降低二次上市門檻,拓寬雙重主要上市接納度。自今年開始多家中概股回流,包括知乎、貝殼、金融壹賬通及名創優品等多只中概股完成雙重主要上市,拓寬了港交所投資品種,有效降低了退市風險。

同時,新股回報依舊可觀,也在吸引著更多資金涌入A股。今年A股IPO股票的平均回報為29%,好于美股的5.5%,港股IPO股票則平均下跌6.2%。今年以來,上證指數跌幅為13%,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將更強調科技興國和制造強國

仔細觀察今年的A股IPO市場會發現,科創板和創業板企業已成為募資主力軍。

按IPO數量計算,創業板和科創板今年將分別以超過140只新股和超過110只新股排名前兩位,約占A股IPO總數量的三分之二。按融資額計算,科創板和創業板將分別以超過2300億元和超過1700億元排名第一和第二位,占A股總融資額將近七成。

A股IPO市場不同板塊募資情況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IPO是由半導體、人工智能和商業軟件初創公司、機器人公司、新能源公司和其他開發高端技術的公司進行的。今年8月,國產CPU巨頭海光信息和國產醫療設備巨頭聯影醫療相繼登陸科創板,二者分別募資108億元和110億元,也是中移動和中海油之外最大的IPO。

近兩年,A股前十大IPO

潘向東認為,這些現象說明科技創新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以高端制造、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為內核的企業,將成為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

近代以來,由于各種歷史原因,中國錯失工業革命機遇,成為世界現代化的落伍者。吸取慘痛教訓后,大力發展科技成為中國走向世界強國的必然之路。近些年領導人在多個場合強調: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作為我國首個實行注冊制的場內市場,科創板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不同于主板,科創板上市標準弱化利潤指標,強調科創指標,專注服務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節能環保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市場資源向科創領域集聚。

2019年,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儀式 圖源:上交所

潘向東向觀察者網指出,經過三年多建設,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成功上市科創板并形成產業集群,推動提升了我國產業鏈的完整性、自主性和安全性。當前,面臨百年變局疊加新冠疫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定正遭遇巨大挑戰,加之少數國家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以及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快了中國政府對經濟增長模式的反思。從經濟發展安全角度來看,未來中國將會更強調科技興國和建設制造強國。

科創板之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創新之地是去年11月開板的北交所。截至今年11月中旬,共有123家公司在北交所上市,總募資額268億元,總市值近2000億元。梳理可發現,北交所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高端裝備、新能源、科技軟硬件、新材料等領域,目前已有4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潘向東表示,北交所的上市標準較創業板、科創板略低,在專精特新培育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北交所的設立,不僅補足了中國資本市場幫助中小企業融資發展的關鍵一環,更是體現了中國特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努力與成效,即實現了為不同階段優秀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服務。

中國資產仍將有很強吸引力,原因有哪些?

在今年IPO市場領跑全球后,明年中國市場還會延續這一態勢嗎?

實際上,隨著中國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近期已有不少外資表達對中國市場的看好。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將中國明年經濟增長預期從5%上調至5.4%。他們預計,到明年第一季度末,中國經濟流動性和經濟活動將反彈至今年6月和7月的水平;在2023年剩余的三個季度,中國經濟將繼續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之上。

彭博社的一項調查顯示,約60%的全球頂級基金經理建議買入中國股市的股票。他們認為,除了對中國疫情防控政策政策優化的樂觀情緒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緩和以及估值低也是買入的理由。

在經歷了艱難的一年之后,中國股市在2022年很可能以大幅反彈結尾。今年11月,滬深300指數累計上漲近10%,是自2020年7月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個月,香港恒生指數在11月累計上漲26.62%,創下近10年最大單月漲幅紀錄。

上證指數近一個月以來的走勢

潘向東向觀察者網表示,展望2023年,中國資產仍將存在很強的吸引力。理由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

第一,從宏觀經濟政策來看,明年我國仍將維持較為積極的維持穩增長的政策基調,1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強調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同時聚焦自立自強的科技政策和兜牢民生底線的社會政策。

因此,我們認為明年國內的宏觀經濟環境在政策呵護下將有所改善,預期房地產市場對經濟的拖累也將有所減少。隨著疫情防控政策不斷優化,生產生活有序恢復,從而帶動消費逐漸復蘇,明年GDP增速有望在今年增長較低的基礎上實現提升。

第二,從外部環境來看,隨著美聯儲連續快速加息導致美國經濟動能下行,甚至經濟衰退風險可能會加大,預期后續加息步伐將有所放緩,中國跨境資金流出現象將有所改善,美元指數在2023年偏弱的基本假設下,人民幣匯率預計將穩步回升,因此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也將有所提振。

他認為,在疫情防控政策優化以及國內穩定經濟政策不斷落地生效的背景下,國內經濟將繼續穩步復蘇,從而為融資創造有利的基本面環境。與此同時,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也在加快改革和日益完善,隨著全面注冊制的加速推進,以及更多制度性改革的推出,將會進一步增強A股資本市場的吸引力。

畢馬威對2023年進行展望時指出,A股IPO上市申請踴躍,信息技術、媒體和電信業及工業制造仍然是主要動力,超過880名申請人提出IPO上市申請,信息技術、媒體及電信業和工業制造占申請個案的70%。

“未來更多優秀的企業將脫穎而出并閃亮登場A股,A股IPO市場有望在2023年繼續保持其韌性與吸引力,前景仍將看好。”潘向東表示。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