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長江大保護“江蘇答卷”!省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多部門現場應答

導讀 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蘇寧 史童歌)長江岸線是城市發展中既稀缺又不可復制的資源。11月24日,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舉行聯...

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蘇寧 史童歌)長江岸線是城市發展中既稀缺又不可復制的資源。11月24日,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以下簡稱《長江保護法》)《江蘇省長江水污染防治條例》實施情況開展專題詢問。近2個小時的時間內,15位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代表開門見山,拋出15個熱點問題。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立體交通體系建設……涉及諸多重點、難點、堵點事項。詢問采取“一問一答”的方式,省發改委、工信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建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林業局等9個政府部門和省法院、檢察院相關負責人應詢時也直奔主題,一一作出回復。

△曹偉 攝

排污口如何“應查盡查”?

每個排污口都將擁有規范統一的“身份證”

排污口是連接水里和岸上的關鍵節點,據統計,目前長江流域年廢水排放量已超300億噸,長江保護法要求對江河湖泊排污口開展排查整治。江蘇水網密布、水系復雜,入河排污口數量大、分布廣,排污口數量以及復雜程度在全流域都是最高的。會上,省人大常委會委員胡維平對此提問,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進展如何?面對近1100多公里的長江岸線以及廣大腹地區域,如何進一步推進整改,破解這一難題?

“排污口是連接水里和岸上的關鍵節點,我們把它叫做‘最后一道關口’,把排污口摸清整治好、管到位是改善水環境質量的關鍵性、基礎性工作,也是實現精細化管理的有效抓手和必做功課。”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介紹,江蘇按照查、測、溯、治要求在全國率先組織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累計排查各類排污口1.6萬個,將存在問題的9442個排污口已經納入了整治范圍,目前已經完成整治7119個,整治完成率75.4%,也力推了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如何做好下一步的工作?王天琦提到了戶籍管理制度。“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有關技術規范對入河排污口進行統一命名和編碼,建立規范統一的身份證,設置統一的標志牌并公開排污口的名稱、編碼、類別、責任主體和監督管理單位,做到一清二楚、一目了然,這項工作還在動態更新,進一步完善。”

△南京幕燕濱江風光帶 資料圖

河湖水系如何連通修復?

三大措施增強“水動力”

今年以來,長江水位持續偏低,部分地區水系不暢、河道流動性不足等問題凸顯,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劉大旺關注到了這個情況。會上,他將問題拋給省水利廳:“對暢通長江流域河湖水系,保護河湖水系生態等方面有什么具體舉措和打算?”

省水利廳廳長陳杰介紹,今年長江流域發生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氣象干旱,汛期反枯。江蘇通過三大流域調水,累計抽長江水158億方,保障了全省3300多萬畝水稻栽插和生長。“江蘇是典型的平原河網地區,甚至于我們講叫平底河,水動力不足,我們主要采取三大措施落實《長江保護法》對河湖水系連通修復的規定。”陳杰說,首先要解決連通的問題,主要是暢通河湖水系。“近年來,我們持續開展綜合治理,打通斷頭河壩,強化水系連通。《長江保護法》施行以來,江蘇已完成中小河流治理45項,治理河段923公里,共有8個縣(市、區)列入國家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的試點,區域引排條件和水系連通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還要解決流動的問題,強化調引活水。加強水資源調度配置,比如,太湖流域今年實施引江濟太補水16億方,維持合理水位,為有效防控藍藻發揮了積極作用。全省28個重點河湖生態水位均得到有效保障。同時要解決水生態環境的問題,管好盛水的“盆”。記者了解到,在省長江辦的統籌協調下,江蘇累計退出長江72.6公里生產岸線,生態岸線占比較2018年整治前提高5個百分點。還率先開展退圍還湖,固城湖、得勝湖列入國家三部委“退田還湖”試點,全省已恢復自由水面220平方公里。“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落實國家水網建設規劃要求,加快出臺江蘇現代水網建設規劃,全域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陳杰說。

沿江綜合立體交通建設得怎么樣?

過江通道、鐵路建設、水運齊發力

《長江保護法》第七十一條規定,“國家加強長江流域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完善港口、航道等水運基礎設施,推動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實現水陸有機銜接、江海直達聯運,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常委會人代聯委主任楊勇提問,江蘇近年來在沿江綜合立體交通建設中做了哪些工作,尤其是推進跨江融合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未來幾年還有哪些工作打算?

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吳永宏從過江通道、鐵路建設和水運等三個方面應詢。“到目前為止,我們已建成過江通道17座,在建10座。在過江通道的建設過程中,我們注重把公路和鐵路等多種運輸功能復合疊加,一方面有利于節約投資,同時也有利于節約有限的岸線資源。”

近年來,鐵路建設一直是沿江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的主戰場。吳永宏說,目前為止,全省建成鐵路總里程達到4204公里,其中高鐵里程2212公里。“到2025年,我們會基本建成‘軌道上的江蘇’,到時候全省鐵路總里程達到5200公里,高鐵里程3000公里。”吳永宏說。

長江江蘇段被稱為“長江黃金水道”的“鉆石段”。吳永宏介紹,長江江蘇段以占全線七分之一的長度承擔了全線70%的貨運量,沿江港口的吞吐量占到全國港口的七分之一。“近幾年過江通道、鐵路和港口航道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沿江綜合立體交通網初步形成,也為下一步更好地實施‘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奠定了堅實的交通基礎。”吳永宏說。

△南京魚嘴濕地公園 資料圖

如何修復“地球之腎”?

建立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完善長江濕地保護體系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自然綜合體。江蘇濕地資源非常豐富,全省濕地面積大約在300萬公頃,位列全國第六。在前不久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鹽城市新晉“國際濕地城市”。但江蘇仍有少數地方存在濕地面積萎縮、生態功能退化的現象。為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長江干流應全面納入濕地范疇予以保護修復。會上,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張保龍提問省林業局,“圍繞加強全省濕地保護修復,下一步有何措施和打算?”

省林業局局長王國臣介紹,江蘇將長江整體納入到省級重要濕地名錄,嚴格控制長江濕地的征占用,全面強化了資源的保護。通過建立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方式,不斷完善長江濕地保護體系。江蘇還堅持不懈地推進長江濕地的生態修復,先后成功修復了泰興天星洲、常熟的鐵黃沙、揚州三江營等區域,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控制。同時積極推進濕地法制化建設。

說到下一步措施,王國臣表示,要細化調查,理清本底,繪就完成全省濕地資源的一張圖,還要完善法治。

對于江蘇來說,還需要聚焦優勢,打造亮點。“江蘇的濕地面積占全國第六位,我們的沿海岸線是國際候鳥遷飛的重要中轉站,濕地保護工作在全國也有重要的地位。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聚焦這些優勢,不斷創新舉措,打造亮點。”王國臣說。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