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迎來好消息,普通高中招生方式或有調整,將于2023全面落實

導讀寧愿寒窗苦讀十幾載,也要榮華富貴享一生,是國內大多數學生和家長的共同目標。不吃學習的苦,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很多家長對此感同身受,...

寧愿寒窗苦讀十幾載,也要榮華富貴享一生,是國內大多數學生和家長的共同目標。

不吃學習的苦,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很多家長對此感同身受,不想歷史在子女身上重蹈覆轍。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上,很難不引起焦慮。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學生,上小學后就能立馬開竅,完全按照老師和家長的意愿成長。有些學生還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就迎來了中考分流。看到周圍同學努力考大學,考慮未來要當醫生、當老師或者當IT精英,自己卻只能學汽修、挖掘機、廚師面點。

職高生和技校生,再想努力學習考大學,需要付出超乎尋常的努力。家長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即使未來收入再高,社會地位也低人一等。要是能再多給學生3年的時間,或許他們就不會為此遺憾終生了。

初中生迎來好消息,普通高中招生方式或有調整,將于2023年全面落實

高考向來被譽為人生第一大考,不過教育的內卷現象,讓家長們不得不從孩子上小學就開始焦慮。去不成重點初中,就會影響中考成績,一旦考不上普高,就相當于參加高考的機會都沒有了,未來一輩子都要從事社會底層工作。中考生的壓力,不亞于高考。

以往初級中學雖然隸屬義務教育,但是各地的重點初中多數為民辦中學,為了升學率無所不用其極。學生三年內幾乎從未上過美育課程,高壓的教育環境,提前透支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家長卻沒有別的選擇,沒有理想的成績,拿什么上重點高中?

為了徹底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相關部門不光從課程設置、取締補課班和減少作業量入手,在教育入學政策上,也有一定的調整。比如小升初一律就近入學,民辦中學陸續轉為公有制,杜絕內卷現象。

很多家長起初還擔心,去不上好的初中會影響中考分流的結果。據悉從2020年起,相關部門就開始布局指標到校的高中招生方式。預計在2023年實現100%分配到校,名額會根據學校的辦學規模、辦學質量綜合考量,以緩解初中生的升學壓力。

此外重點高中的招生方式也有所調整,不再是一考定乾坤。除了學生的中考分數和志愿以外,綜合素質評價也被納入選拔考察范疇,學生的日常表現、興趣特長、體育成績都不容忽視。

家長對此拍手叫好,普及高中的呼聲越來越高

教育從來都不止是加減乘除和之乎者也,一切文化課教育都將成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石,為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應試教育弊端盡顯,素質教育才是未來的大趨勢。此番調整,無疑也讓準中考生家長放下焦慮,拍手叫好。

還有家長對此并不知足,畢竟即便實現100%指標到校,可總體的高中錄取率依舊在50%左右。還是會有近一半的初中畢業生面臨無書可讀的情況,這些學生都沒有達到18歲,無法直接就業,只能去職高或技校“混日子”,待年滿18歲后再找工作。

最令家長擔心的不是被分流的學生無法逆襲,大家擔心的只是學生會不會學壞了。以往職高和技校給大家留下的刻板印象,便是學習風氣松散,老師管理不嚴,學生除了化妝打扮,就是打游戲處對象,心思全然不在學習上。要是結交社會閑散人員,家長根本管不了。

家長呼吁普及高中教育,也未必真的是指望學生突然開竅,考上名牌大學。而是希望學生在普高森嚴的學習環境下,即使不學習,也有老師看管,不學好也別學壞,萬一真的開竅,家長也算意外收獲。

按照目前的教育環境來看,家長還是要理性看待新中考分流機制。短時間內,調整義務教育學制可能性不大,但是提高職業教育環境和水平不難完成。

寫在最后

家長的愿望和教育的發展策略并不矛盾,無非是因材施教,讓學生學有所成。只不過在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發展方向罷了。各行各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社會分工不同。

新職業教育法落地后,國內越來越多的技校和職高采取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學生還沒畢業,就有企業上門挑選人才,就業率不比本科院校低,甚至有些本科生都有些羨慕。

單從學歷上看,確實本科生更有優勢,但是實際情況,技校生的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也不低,職業教育形成半軍事化管理,家長也就無需再為中考分流而焦慮了。

今日話題:如何看待普高招生方式的調整?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教育聽我說#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