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人才”。
無論是企業騰飛還是城市建設,各行各業都離不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高質量人才的引進。除了北京、上海、深圳以外,香港也加入到名校畢業生的“搶人大戰”中。
985大學向來被視為國內高等教育的天花板,而C9聯盟則是頂尖大學間的聯盟。這9所高校的畢業生,無論未來去哪里就業,都將成為用人單位眼中的香餑餑,也是各大城市人才招攬的重點目標。
香港人才招攬計劃出爐,入選高校堪稱新C9,哈工大和西安交大榜上無名
國內知名高校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畢業生大多數會選擇就近擇業。畢竟大學期間積累的人脈資源都在于此,再加上北上廣的工作機會比較多,學生自然不用再去新的城市摸著石頭過河。
北上廣工作機會多,人才也扎堆,競爭激烈程度不容小覷,部分名校畢業生便向二三線城市擴散,就連中學老師也不乏清北碩博畢業生的身影。
如此一來,難免會被質疑浪費教育資源。眼下名校畢業生又多了一條新出路,香港人才招攬計劃出爐,符合條件的學生不容錯過。
香港為了吸引世界各地的名校畢業生來港定居工作,特在內地選了9所高校。入圍院校的畢業生,即使沒有拿到香港地區的offer,也可憑借畢業證明直接落戶。
一提到內地的9所頂級大學,大多數學生首先就會想到C9,可是名單公布后,卻出乎意料。除了清北和華五沒有變化以外,哈工大和西安交大卻榜上無名,取而代之的是中山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大被取代情有可原,哈工大深圳校區發展良好,此次落榜著實可惜。
國內城市的人才招攬計劃會直接限定985大學或C9聯盟,香港大學卻打破固有的影響,自己組合了一支新C9。據悉香港劃定這9所高校是根據最新版的QS、泰晤士等國際大學排名而定。從數據上看,中山大學和華中大更有優勢,有網友猜測另有原因。
為啥香港招攬計劃,更看重中山大學和華科?
高等教育機構的辦學層次,向來是大家最為關注的話題。學校排名以及各種稱號,也是激勵學校不斷自我提升的方式之一。無論是985大學還是C9聯盟,名單是固定的,但是這些高校的發展勢頭卻未必齊頭并進。
論起國內頂級高校的排名,除了清華北大數一數二以外,抱團發展的華五,排名也愈發穩健。此外華科大、武大、西安交通和哈工大的口碑可謂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網友猜測,中山大學獲得香港青睞,更多的是因為地理因素占了優勢。畢竟論實力來說,中山大學較其他大學略遜一籌,無論是國家三大獎,還是院士數量上都不如其他高校。如今的口碑和名氣,多半是在吃老本,中山大學的畢業生也算是有幸撿漏。
華中科技大學近年來排名方面可圈可點,躋身全國前9也勉強說得過去。更重要的是原港大校長,就是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的校友。在校友的力挺下,為學弟學妹謀福利也是理所應當的事。
畢竟C9聯盟遠沒有985大學影響力大,很多家長都沒聽說過。再加上南方科技大學等一批新興大學崛起,未來國內高校的格局必然會有重大調整。
筆者有話說
此次哈工大和西安交大落榜,說明這兩所學校的國際排名上面略遜一籌。在國際四大榜上,沒有任何一個排進過前100名。所謂的人脈優勢和地理優勢,不過是網友猜測,官方僅拿排名數據說話,就可以辟謠。
學校重視排名,必然會給學生帶來更好的工作機會和發展前途,但是學校過度重視排名,無異于走進了死胡同。
有些學校之所以排名上升速度比較快,就是為了提升排名,完全是為了迎合排名標準而辦學。將本該屬于國內學生的入學名額留給外國留學生,為此不惜降低入學門檻,讓學生們難以接受。
人大等國內高校就宣布以后不再參與這類沒有意義的排名,以免丟了西瓜撿芝麻,只有沉下心來安心培養人才,才是高校發展的長遠之計。
沒有入選香港人才招攬計劃的高校也無需氣餒,守住本心,揚長避短,向西北工業大學學習,淡薄名利埋頭鑄劍,才是大學應該有的樣子。
今日話題:如何看待香港選取的9所內地大學?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教育聽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