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競技、精武體育的魅力有多大?

導讀 近日,一場別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體育表演,在吳涇鎮和平大院上演。在非遺傳統體育的展演中,舞龍競技和精武體育競相登場,隨后,八段錦...

 近日,一場別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體育表演,在吳涇鎮和平大院上演。在非遺傳統體育的展演中,舞龍競技和精武體育競相登場,隨后,八段錦、滬語民謠等群藝展示節目更是掀起一陣陣高潮。這是“體薈非遺”進社區暨吳涇鎮踐行健康文明生活主題日活動的現場,也是“體薈非遺”進社區的首站活動,由上海市體育宣傳教育中心、中共閔行區吳涇鎮委員會、閔行區吳涇鎮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舞龍競技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一種表現形式,最早源于老百姓祈求風調雨順,同時也是五谷豐登的圖騰,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體育競技項目。近年來,市級非遺項目舞龍競技不斷開拓創新,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三林舞龍以“浦東繞龍燈”為名,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精武體育”則是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乃文乃武,唯精唯一”是精武體育的精神。精武文化,不拘泥于傳統的歷史,更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如今,全世界共有34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精武體育會,共享精武文化的魅力。

  活動現場,不少市民饒有性質地體驗了各種項目,在與非遺傳承人的互動交流中,成為非遺傳統體育的關注者、參與者和傳播者。非遺傳承人曹帥、鄭天子通過講解、演示,集中呈現項目的歷史傳承和風貌特點,一招一式中記錄著非遺文化的豐厚底蘊,一張一弛中蘊含著體育精神的蓬勃生機。

  歷時5年,“體薈非遺”項目精心收集整理了十余個上海體育非遺項目,以視頻、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全媒體形式進行廣泛傳播,積極弘揚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本次“體薈非遺”進社區活動第一站的吳涇鎮,始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持續打造“浦江第一灣”文化品牌,不斷挖掘吳涇歷史文化底蘊。現場,來自吳涇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居民還帶來了滬劇表演,用方言民謠的形式號召大家投入強身健體的行列。

  據了解,“體薈非遺”項目將陸續走進全市各社區,讓市民在家門口感受體育非遺的精彩。講好體育非遺故事,推動傳統文化傳播,讓非遺傳統體育真正“活起來”“動起來”,為上海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貢獻力量。(新民晚報記者 陶邢瑩)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