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即使俄烏會面,雙方和談的契機遠沒有到來

導讀直新聞:吳先生,國際外交舞臺迎來了“亞洲時刻”。此時,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外長同在柬埔寨出席東亞峰會。你如何展望兩國外長的互動?俄烏雙...


直新聞:吳先生,國際外交舞臺迎來了“亞洲時刻”。此時,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外長同在柬埔寨出席東亞峰會。你如何展望兩國外長的互動?俄烏雙方會在“亞洲時刻”打開和談的話匣子嗎?


特約評論員 吳蔚:無論是柬埔寨的東亞峰會,還是即將在印尼召開的G20峰會,國際輿論都熱切盼望俄烏沖突能夠借此機會迎來和談契機。俄烏雙方國家元首先后就是否出席G20峰會展開了一輪激烈博弈,最終結果是普京與澤連斯基誰都不來了。一把手不露面,聚光燈自然就照向了“代君出使”的外長身上。但是我個人不太看好俄烏雙方會在“亞洲時刻”迎來什么破冰之舉,即便雙方外長見面了,和談也不會有太多實質性進展,我的理由有三。


首先,俄烏沖突的戰場局勢并未迎來全局性的變動。俄軍幾天前宣布從赫爾松市撤軍,看似為俄烏雙方談判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但在我看來,這個戰術退卻動作卻非常可能導致基輔方面產生得隴望蜀的戰略錯覺。若換位思考,何不乘勝追擊順勢收復了東烏全部領土呢?澤連斯基前幾天在推特上與馬克龍互動時就明確提出“要讓烏克蘭的旗幟飄揚在每一個烏克蘭城鎮和村莊上空”。也就是說,即便俄羅斯方面擺出了“想要談,可以談”的姿態,基輔方面也不會輕易接茬。


其次,俄烏沖突的談判主導權,起碼是烏方一側的主導權并不完全在基輔政權手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西方勢力的戰略抉擇。事實上,從今年2月開始,無論戰事順利還是不順利,俄羅斯就多次表露出過談判的意向,甚至俄烏雙方外交人員都在白俄羅斯進行過數輪接洽。但最終的結果是怎樣大家也都看到了,美西方以斷供相要挾,遙控基輔政權死戰到底,參與談判的烏方高層命喪基輔街頭,此事發出的信號足以震懾那些對和談心存妄念的基輔勢力。從此雙方談判的大門緊閉,一轉眼就是大半年。


再者,對于俄烏雙方來說,此刻談判雙方拋出的條件恐怕是一個很難取得共識的夾生飯。這很大程度上源于俄烏雙方對這場局部沖突的性質在判斷上存在很大分歧。在基輔方面看來,這是一場退無可退的衛國戰爭,倘若在談判桌上承認東烏四州的政治現狀,凝聚起來的抵抗意志會土崩瓦解。在莫斯科方面看來,這是一場為帝國門戶清掃出緩沖區的觸底反彈,倘若將收入囊中的東烏四州拱手相讓,此前付出的一切代價都會變成竹籃打水一場空。某種意義上看,戰場上進攻受挫帶來的反對聲浪遠沒有放棄赫爾松那般巨大,莫斯科方面斷然不會輕易松口。


因此,我認為俄烏雙方和談的真正契機遠沒有到來。一方面,俄烏戰場動能遠沒有消耗殆盡,交戰雙方一刻未停地為下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積蓄力量。另一方面,俄烏兩國的政治氛圍、輿論生態也不允許外交妥協的出現。更主要的方面在于,俄烏沖突的本質是俄羅斯與整個西方陣營的對抗,當有人在往火堆里添柴的時候,怎么可能認為這把火燒不久了呢?很遺憾,事實就是如此。


在炸毀第聶伯河上的船閘后,俄軍從第聶伯河東岸全部撤出,一場隔河對峙正在形成。


直新聞:你剛剛提到“俄烏沖突的戰場局勢并未迎來全局性的變動”,吳先生,即便在俄軍撤出赫爾松市之后你也堅持這個判斷嗎?那么在你看來怎樣的變動才會造成俄烏戰場上出現重大戰略轉變呢?


特約評論員 吳蔚:是的,這個問題還是很關鍵的,它直接決定俄烏雙方談判的大門什么時候重開,朝著什么方向開啟。我之所以敢于堅持這個判斷,源于此前普京換帥,蘇羅維金走上俄軍總指揮的位子。當時我預測,俄軍將會更加務實,一改此前礙于政治因素頻頻作出軍事冒險的冒進風格。


事實上俄軍撤出赫爾松市是一個再務實不過的軍事決策,它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莫斯科方面在政治上的失分,但俄軍撤出第聶伯河東岸,離開這個背水一戰的險地,反而是有利于東烏戰場整條戰線均衡的。蘇羅維金接過指揮棒之后曾接受過俄媒專訪,在那次談話中他已經對赫爾松的撤軍作出過預期管理。


在此前的節目中我曾對赫爾松市的地理位置與戰場條件有過詳細描述,一言以蔽之,俄軍僅僅依靠第聶伯河上三座橋提供補給,試圖堅守赫爾松這座城市。但是在過去幾個月的戰斗中,三座橋已斷其二,僅剩上游的一座船閘苦苦支撐。脆弱的補給線導致俄軍無法投入重兵集團到河東岸協防,無法投入重兵集團就意味著俄軍不得不被迫放棄赫爾松外圍陣地收縮防御,收縮防御又導致俄軍要想投入重兵防御單位根本無法在狹小地帶中展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軍事悖論,是一個惡性循環。因此,從軍事的角度上看,俄軍撤出這個險地是當下唯一正確的選擇。


那么俄軍撤出赫爾松之后會給整個戰線帶來什么變化呢?最直觀的改變我認為是戰場南線將會進入一個較長時間的靜坐狀態,俄烏雙方各自沿著第聶伯河展開防御,誰都沒有能力越過去。與此同時,俄軍在丟掉這個戰略包袱之后得以重新將機動力量調往中線與北線方向,不排除未來一段時間這兩個戰場方向會醞釀出新一輪大規模的進攻。與之相對應的是,烏軍同樣也能夠從赫爾松抽身,將更多部隊調往上述兩個方向,與俄軍展開對壘。


那么怎樣才能算作是造成戰局轉向的重大變動呢?我認為起碼是沖突一方在某個較大寬度的戰場正面實現了新的縱深突破,逼迫對方出于反包圍的戰術考量將整條接觸線后移。這種戰場態勢在俄烏戰場上曾經多次出現,無論是俄軍早期的進攻階段,還是幾個月前烏軍在戰線的南北兩端同時發起的反攻,都導致了接觸線的變化。但是現在雙方在接觸線上長期處于一個僵持對峙的狀態,恐怕很難真正在哪一點形成突破。


但是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據俄媒報道,一位近期被俘的烏軍第53獨立機械化旅的軍官向俄軍透露:基輔方面正在醞釀在這個冬天對俄羅斯的別爾哥羅德州和庫爾斯克州發起進攻。這個消息乍一聽非常像是一次典型的戰略誤導,但從軍事邏輯上看是存在可行性的。別爾哥羅德與庫爾斯克位于俄烏接壤的北線,在這個方向上俄軍的兵力相對空虛,如果烏軍真的擺出了在這個戰役方向上尋求突破的態勢,那么俄軍真的會面臨一個艱難的戰略抉擇。這個戰略抉擇非常可能導致整條東烏戰線出現重大轉變。


作者丨吳蔚,直新聞高級主筆,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特約評論員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