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中國武漢、瑞士日內瓦兩地勝利閉幕。10天前,我作為長江日報特派記者從國內出發趕往日內瓦,記錄這一重大盛會。
12日,各大主題會議和全體會議舉行空隙,日內瓦分會場舉辦的一場中國美食展,吸引眾多國際友人。擺滿烤鴨、熱干面、鹵煮等美食的展臺,像極了家中招待客人的餐桌。這些在國內會讓我習以為常的美食,在那時變得與眾不同。
中國美食展上的武漢熱干面。孫姝 攝
國際地方環境倡議理事會(ICLEI)成員丹尼斯·蘭登伯格(Dennis Landenbergue)吃著熱干面時,手勢有些與眾不同,但這不影響他在最后微笑豎起大拇指。
“這面里是有芝麻醬嗎?”
“對,我們平時還會加點牛肉進去。”
“是嗎?那超棒的,希望有機會可以嘗嘗。”
相約守護
《濕地公約》科技委員會主席、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雷光春。
全球的人們因濕地而相聚。
丹尼斯·蘭登伯格是我前幾日認識的朋友。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的一樓,我們在國際濕地展的中國展臺前相遇。一旁的電子屏幕上,播放著武漢濕地紀錄片。我們的手里拿著同一份參會指南,上面記錄著濕地大會每日議程和各項邊會,不同的是,他是英文版本議程,我的是中文。
本想要和他聊聊濕地這一話題,但他著急去參加一個邊會,匆匆離去時留下一張個人名片,并說:“你明天還會來嗎?你有任何需要,隨時聯系我。”
“這個我推薦你一定去聽聽。”得知我是從中國武漢來的記者,他又多停留了幾分鐘,給我推薦了他認為十分重要的會議。我發現他在參會指南上,用不同顏色的馬克筆做了標注。
《濕地公約》是全球第一部政府間多邊環境公約。在我還未出生的1971年,18個國家的代表2月2日在伊朗海濱城市拉姆薩爾聚首,簽訂了《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
1992年,中國政府正式加入《濕地公約》,成為公約第67個締約方。
中國已履約30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如本屆濕地大會的主題“珍愛濕地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球行動中,中國走出一條保護和發展協同共進的新路徑。
《濕地公約》科技委員會主席、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雷光春總結,自加入公約以來,中國政府嚴格履行國際義務,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總體穩定,開展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有一組數據更為直觀地展現了中國的履約30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及2020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面積約5635萬公頃。中國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人口對濕地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多種需求,為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中國已指定64處國際重要濕地,建立602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余處濕地公園和為數眾多的濕地保護小區,濕地保護率達52.65%。
濕地驕傲
武漢獲頒“國際濕地城市”證書。
本次大會,中國的武漢、合肥、濟寧、重慶梁平、南昌、盤錦、鹽城,在日內瓦現場“領證”,獲頒“國際濕地城市”這一全球濕地保護成就的最高榮譽。頒獎現場,掌聲不斷。
截至目前,全球43個國際濕地城市中,中國占據13個,是全球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數量最多的國家。
會議期間,我聽到《濕地公約》秘書長穆松達·蒙巴多次高度肯定中國為濕地保護所做的貢獻,并在不同場合特別提及武漢。
濕地大會武漢主會場的開幕式,讓穆松達·蒙巴印象深刻。11月5日晚日內瓦的招待會上,她向大家致辭,“我們應該把贊嘆聲和掌聲送給中國武漢今日舉行的壯麗開幕式。”
11月7日,《濕地公約》一次全體會議后,我專訪秘書長穆松達·蒙巴時。面對鏡頭,她開心地同武漢的朋友們問好:“在武漢,各種候鳥遷徙于美麗的濕地生態系統之間,飛到世界各處,這都得益于對濕地保護的探討,這一切都令人激動。”
在國際濕地城市頒獎典禮上,她致辭祝賀新獲選“國際濕地城市”的國家之外特別說道:“我一直對武漢有著美好的回憶。”
武漢成立工作組在日內瓦分會場處理大會事務。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工作人員孫姝在布置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一樓的國際濕地展時遇到一件趣事。
展覽內容中有不少圖畫需要在當地印制,一天,日內瓦當地會展商的一名工作人員問孫姝:“我可以打印這張照片嗎?我想把它掛在家里。”那張被“瞧上”的靜態圖,正是武漢東湖。
在武漢濕地展前駐足的人們國籍各異,他們都對眼前的濕地展露出十足的興趣。泰國代表Pipat Ruangngam想要弄清武漢沉湖濕地可視化智慧系統的科技原理;研究了一輩子水鳥的澳大利亞專家菲爾·斯特勞(Phil Straw),給我介紹了每年都會到武漢過冬的黑鸛的習性及對濕地水質的嚴苛要求時,點贊武漢正在為保護“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做出的努力;南非代表讓我給她拍照,“打卡”武漢濕地,非洲媒體同行扛著大攝像機,拍下展覽中的東湖……
作為來自中國武漢的記者,我心中自然地生起一點點小“驕傲”。
行而不輟
法國締約方代表讓·雅爾貝(Jean Jalbert)。
日內瓦是瑞士第二大城市,日內瓦湖的美景聞名于世。結束工作的傍晚,我試圖“走進”這一城市。
天晴后,日內瓦湖遠處藍色水面和月光混合在一起,近處,人們繞著湖邊跑步、遛狗,這一景色,讓身處異國的我像是看到了武漢的東湖。不同的是,東湖邊的綠樹似乎更多更高,少了些小小的駁船。
即便是在已寒冷的11月,人們還會跳進日內瓦湖中游泳,包括小狗。
“你是怎么教它學會游泳的?”我吃驚地問狗主人。
“這出于天性,它們天生會游泳。”白發蒼蒼的老人說。
天鵝、人、鴨子、狗……
生命總是離不開水,就像人離不開濕地。
為了人與自然更好地與自然和諧共生,各國政府代表團、相關國際組織及民間團體代表、專家學者等三年相聚一次,召開《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共商濕地保護和發展事宜。
“一個城市沒有濕地,它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失去可持續發展基礎。”雷光春教授認為,濕地并不僅是生態系統,還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基礎,是城市的生命線。
大會期間,從武漢發出的《武漢宣言》,讓國際代表及專家們看到了濕地保護的新面貌和新方向。
法國締約方代表讓·雅爾貝(Jean Jalbert)認為《武漢宣言》正是全球所需要的。他說,“《武漢宣言》彰顯了中國保護濕地的決心,將有力促使政府、非營利組織和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意識和考慮到濕地對我們來說真的是一種生命的保障。”英國野生鳥類和濕地基金會(WWT)代表克萊斯特·羅斯特倫(Chris Rostron)認為,《武漢宣言》的積極性和實踐性,將有助于人們更好與濕地相處……
近十年來,武漢城市居民眼前的山更綠,水更清,離家的距離也更短。武漢不僅把將眾多湖泊保護起來,分別建成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和城市湖泊公園,還把那些面積8公頃以下的湖泊、魚塘等改建成小微濕地。雷光春教授評價,武漢在小微濕地上的創新,全國領先。
2022年年底,武漢還將完成100個綠色驛站的建設工作,社區的閑置地會變身一個個城市中的小花園。
濕地大會閉幕,人們迎來的是新的開始。共同努力,譜寫全球濕地保護新篇章的行動,已經開始進行。(長江日報特派記者譚芳)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