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戰兵力高達150萬!二戰后最大的一場戰役,可能在俄烏之間爆發

導讀山雨欲來風滿樓,俄烏沖突或上演“大決戰”,俄羅斯“勝算幾何”?據美國“政治”網站27日的報道,五角大樓將于12月份在歐洲部署最新版本B6...

山雨欲來風滿樓,俄烏沖突或上演“大決戰”,俄羅斯“勝算幾何”?據美國“政治”網站27日的報道,五角大樓將于12月份在歐洲部署最新版本B61-12戰術核彈,比原計劃提前了1年多。B61-12核彈是美國上世紀60年代研發的B61系列核彈的“第12次改進型”,所以代號為B61-12,該型核彈在2015年11月份就已完成定型測試,2016年8月,美國國家核安全局宣布,B61-12核彈的研發階段已經順利完成,開始進入“生產工程階段”。

B61-12核彈被譽為美國“最昂貴”、“最具危險性”的核彈。一來,該核彈采用新型“制導尾翼工具包組件”,集成了GPS/慣性導航系統、彈體中部飛行穩定組件,命中精度很高,圓概率誤差“不超過30米”,比傳統重力核炸彈動輒100多米、近200米的誤差,其精度“顯著提高”。二來,B61-12核彈安裝有自旋火箭發動機,這不僅提高了核彈下落時的穩定性,還能在4個內制導系統操控的尾翼葉片的幫助下,獲得“一定的防區外打擊能力”。

三來,B61-12核彈的當量調配相當靈活,極具實戰性。數據顯示,B61-12核彈不僅能搭載威力300噸到1千噸以下的“超小型核彈頭”,也能攜帶1千噸到10千噸的“小型核彈頭”;必要時,還能搭載10千噸到50千噸的“重型核彈頭”,兼顧“戰略和戰術打擊”。因為B61-12可以根據執行任務的不同,隨時調整自己的當量,因此大大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門檻,對于美國的宿敵而言,其威脅性甚至超過了洲際導彈。

此外,B61-12核彈體型嬌小,F-15、F-16、F-35、歐洲“旋風”戰斗機皆可投放,美制隱身戰略轟炸機B-2、B-21也能投放,戰術相當靈活。也正是因為B61-12核彈的多種先進性特點,使得其造價頗高,400枚的造價就高達110億美元,是美國研發的“最昂貴”的核彈,在未來30年,美國在B61-12核彈項目上的花費估計高達1兆美元,也就是1萬億美元。由此可見,美國對于該核彈的重視程度,也凸顯了美國將核彈“實戰化”的決心。

現在美國提前在歐洲部署B61-12核彈,雖然五角大樓發言人帕特里克·賴德表示,這“與烏克蘭局勢無關”,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就是沖著俄羅斯去的。就在近段時間,美國頻繁出手,明顯加大了對俄羅斯的“軍事壓力”。比如說,自10月17日開始,北約在歐洲舉行了大規模的核軍演,演習區域距離俄邊境只有數百英里。10月21日,美國第101空降師4700余名士兵被部署到烏克蘭邊境,并揚言做好了“越境作戰”的準備。

在稍早些時候,據《環球時報》的報道,前駐伊拉克、阿富汗的美軍最高指揮官彼得雷烏斯警告普京,若俄羅斯對烏克蘭使用核武,由此導致的核輻射一旦擴散到周邊北約國家,美國就會率領北約軍隊“全殲”烏境內以及克里米亞地區的所有俄軍,摧毀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很顯然,隨著俄軍在烏克蘭沖突中表現“拉垮”,俄羅斯長期陷入“戰爭泥沼”,此前承諾“不插手”的美國,不僅加大了“介入的力度”,而且還展示出了“躍躍欲試”的姿態。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美媒披露五角大樓提前向歐洲部署最新型B61-12戰術核彈的同一天,據《環球時報》10月27日的報道,烏政府宣布“開始新一輪征兵動員”,基輔政權表示,60歲以下相關人員都會接到“征召通知”。烏首都負責征兵工作的馬克西莫夫表示,烏軍“需要(更多)兵員”,“不僅用于防御,還要用于進攻”,而要發動對某些方向的進攻行動,“必須有相當數量的兵員”,只有動員大量兵力,才能“解放我們的領土”。

這并非是烏軍首次進行“戰爭動員”了,對于基輔政權來說,由于是“保家衛國”的戰爭,“人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所以政治壓力極小,在“動員能力”方面,其實還要超過俄羅斯。事實上,就在4個月之前,據中評社6月15日的報道,烏克蘭副防長安娜·馬利亞爾就宣布,通過“全國總動員”,烏軍已經新增兵力“數十萬計”。馬利亞爾強調,增兵動員的計劃如期完成,但未來還有可能會繼續擴大增兵規模,“一切取決于前線形勢”。

經過這輪“戰爭動員”,烏克蘭防長列茲尼科夫7月8日在會議上表示,目前烏軍動員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100萬人”,其中70多萬武裝部隊軍人、9萬多國名警衛隊軍人、6萬多邊防軍人、10多萬國家警察,“總動員兵力超過100萬人”。此時在烏境內作戰的俄軍兵力,大約只有20萬人左右,這是因為俄陸軍總兵力也就約40萬人,能打的合同兵占6成,共計24萬人左右,且全部投入到了烏戰場,俄烏兵力對比懸殊,烏軍兵力約是俄軍的5倍。

正是憑借“優勢兵力”,以及北約援助的先進武器裝備,烏軍才能在9月末、10月初,先后從俄軍手中奪回哈爾科夫、紅利曼地區,逼著普京不得不宣布“局部戰爭動員”,在國內引發廣泛的游行示威和“出國潮”。普京還被迫再次“臨陣換將”,撤換了曾獲得“俄羅斯英雄”稱號的德沃尼科夫,換上了蘇羅維金大將,結果后者也非常無奈地宣布,俄軍全線吃緊,特別是赫爾松地區,俄軍或不得不做出“艱難決定”。

普京沒辦法,只能又下令頓巴斯、赫爾松以及扎波羅熱地區進入“戰時狀態”,實行“堅壁清野”的焦土政策,通過發動當地民眾參與戰爭,延緩烏軍攻勢,目前總算沒讓俄軍“一敗再敗”。此次烏克蘭再次動員,基本可以肯定,起碼會增兵數十萬,基輔政權應該是感覺到了,在普京下令赫爾松4個地區進入“戰時狀態”之后,烏軍攻勢“受挫”,有點“打不進去”了,于是決定“再次增兵”,以求打破僵局!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烏克蘭的增兵動員工作完成,普京的“局部戰爭動員”也完成,那么在俄烏對抗的最前線,將聚集起“超過百萬的大軍”,烏軍前線兵力起碼接近100萬,而俄軍原本就有20萬,普京又動員了30萬,合計50萬,俄烏合戰的總兵力或高達150萬人,這應該是二戰結束之后,“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完全可以稱之為俄烏沖突的“大決戰”,而且“誰都輸不起”,特別是俄羅斯和普京。

從兵力上看,俄軍總兵力雖然達到了50萬人,但烏軍前線兵力約有100萬,烏軍依然占據“極大優勢”,且烏軍還能“再次動員”,普京“二次動員”的政治壓力太大,恐怕很難再次動員了。所以,如果不使用核武器,普京單單憑借常規手段,想要戰勝“兵力優勢極大”的烏軍,這是相當困難的,戰局對俄軍依然不利。那么,為什么俄軍不能再像蘇軍那樣,利用裝甲兵力,進行大穿插、大包圍的作戰?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美國和北約向烏克蘭提供了海量的反坦克武器,多到什么程度?烏軍反坦克導彈的數量,至少10倍于俄軍在烏境內的坦克、裝甲車數量,俄軍裝甲部隊“突突”不起來。另一方面,俄軍后勤補給能力,遠遠不能和蘇軍相比,蘇軍當時是“衛國戰爭”,蘇聯已經轉為“戰時體制”,而現在的俄羅斯不過是“局部動員”,所以,俄軍注定打不起“大穿插、大縱深”的殲滅戰。

因此,到時候俄烏百萬大軍的“大決戰”,只能是常規戰,且俄軍依然處于“劣勢”,至少在兵力上“差距懸殊”,而美國之所以陳兵烏克蘭邊境,之所以“提前”在歐洲部署B61-12戰術核導彈,就是警告普京“不要使用核武器”,如果普京敢對烏軍使用核武器,“美國和北約就會參戰”,全球最先進、最危險、最昂貴的“戰術核導彈”已經準備好了,“你有我也有”,“要不要試試”?這是逼著俄羅斯打常規戰,放干北極熊的血!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