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迅速發展引來了超級大國的忌憚,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在西方盟友間大肆宣揚與華“脫鉤斷鏈”,試圖利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攪黃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合作。不過,盡管美方極力渲染所謂的“供應鏈威脅”,甚至率先對大量的“中國制造”說不,但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國家卻并不積極,在涉華問題上還產生了不小的分歧。近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訪華前,先透露了個好消息,稱歐盟沒有國家想與中國“脫鉤”。
據來自環球網的消息,近日,朔爾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計劃在11月初訪問中國,這也是他就職以來的第一次訪華,對他來說“很重要”。他還透露了一個消息,稱在前幾日的歐盟峰會上,沒有國家想與中國“脫鉤”。隨后,他也向其他國家拋出了“橄欖枝”,表示在貿易政策方面,德國并不只是要關注中國,還必須擴大與其他亞洲和南美國家的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不少西方國家在對華態度上仍搖擺不定,所以朔爾茨訪華一事,在德國聯邦政府內部也存在爭議。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呼吁朔爾茨在西方目前的政治背景下,要與中國保持距離,但德國總理府卻不這么認為,還警告與華“脫鉤”可能會對德國產生嚴重經濟后果。同時,德國商界也不認同有關“擺脫對華依賴”的說辭,堅持要與中國市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這也堅定了朔爾茨反對“脫鉤”的信念。
其實,在西方充斥著“排華”風潮的政治背景下,歐盟各國不想與中國脫鉤,也是有前兆的。此前歐盟官員們就一直強調自身立場,不認為歐盟與中國“脫鉤”是件好事,歐盟貿易專員瓦爾迪斯表示,歐盟應該繼續以務實的態度和中國接觸,雙方需要更多的平等和互惠。
客觀而言,對于德國乃至歐盟來說,與美國保持一致的政治立場固然重要,但中國市場所帶來的龐大利益,同樣讓歐洲各國無法割舍。可以說,中美歐之間的關系,夾雜著復雜的政治交鋒與經濟聯系,美國“一刀切”的做法自然不會被歐盟所接受。尤其目前烏克蘭危機在側、國際能源市場混亂不堪、歐洲經濟走向衰退的大背景下,歐盟反對與中國脫鉤,至少有著三個理由。
首先,對歐洲各國來說,中國除了有著超大規模,且無法替代的市場吸引力外,同時也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全球供應鏈最為完整、產業鏈結構最為健全的國家,這也是為何中國有著“世界工廠”的美譽。如今,由于歐洲能源價格飛漲,大大增加了各國的工業成本,甚至令許多工廠都面臨停擺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國家位于中國的供應鏈就顯得更加重要,與華脫鉤完全是在自討苦吃。
其次,近十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近40%,以一國之力幾乎超過了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這說明中國有著良好的投資前景,尤其當前西方各國通脹居高不下,但中國的物價水平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仍處在正常區間,能夠為外商提供一個穩定的投資環境。這樣一來,歐盟若是選擇與華脫鉤,等同于在跟本土的商界為敵,讓歐洲離實現產業鏈本土化的目標越來越遠。
最后,歐盟實際上與中國并沒有什么無法調和的矛盾,相反在美國圍堵中國經濟之前,中歐的貿易關系可以說是全世界的標桿,如今歐盟受限于政治因素,不敢與中國走得太近,根本原因就是為了維護利益,而與中國脫鉤,無疑會讓歐洲利益嚴重受損。可以說,只要歐洲沒有為美國霸權肝腦涂地,勇于犧牲的覺悟,“脫鉤”就不可能會是歐盟的選擇。
不得不說,朔爾茨在開啟訪華之旅前,確實是給中國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失去了歐盟的支持,美國恐怕沒有能力遏制中國的經濟發展,甚至歐盟還可能成為美國“遏華戰略”的一個缺口,哪怕美方的態度再激進,恐怕也是白忙活一場。同時,這也能看出,隨著世界朝著多極化發展,經濟問題正逐漸成為影響各國政治立場的主要因素。只要中國本著和平共處的理念,堅持走著與各國攜手合作的發展道路,哪怕看在利益的面子上,他國也不愿輕易加入打壓中國的隊伍,美國的霸權手段將會越來越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