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可能只會考慮眼前,比如專業自己感不感興趣,學費高不高等,不會考慮將來是否容易找工作,反正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給以后的努力,自己就可以無所顧忌考慮當下了。
比如選擇學金融專業的學生,可能會覺得自己今后有機會當CEO,成為董事長;選擇學習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也會幻想著自己畢業后成為IT天才,但事實上,只有學生們大學畢業后才知道,就業有多難。
換句話說,是“上大學”這三個字給很多孩子帶來了希望,而這三個字也是許多大學生難以低頭的枷鎖,畢業后高不成低不就,身邊沒有人幫襯的現狀,讓很多畢業生神傷。
“窮人家孩子或許不該學醫”,28歲女研究生的自述,真實且扎心
94年的醫學生,正好28歲,本是成家立業的年紀,卻還在學校讀書,在很多人眼里,有些不值,但這也是許多醫學生的常態,而這個研究生不僅沒有另一半,還沒有錢,而且還有近7萬元的助學貸款。
收到銀行催還貸的利息,可女研究生卻身無分文,還在讀研三,沒什么收入來源,只能靠著每月600的助學金生活,600塊錢可能在一些人眼里連雙鞋都買不到,但卻是這個女生一個月的生活費。
作為規培醫生,在醫院輪轉3年,不僅沒有工資,父母還幫不上自己,從上大學開始,就只能靠自己了,自此也沒再有過假期,她想好好讀書,聽意思是還想讀博,也想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但是卻沒有經濟來源,堅持不下去了。
在卡里余額17.5,v里10.2的情況下,確實很難生活,要不是堅持在宿舍做點,沒日沒夜地工作,可能早就讓她撐不住了,過著又苦又餓的日子,聽著都覺得很揪心。
可能要是她通過國家貸,或者在貸完以后回了本省工作就沒有這么多事了,但她很優秀地考上了研究生,雖是毀約讓她壓力如此之大,但她對醫學的堅持,卻讓人為之動容。
女生考上的應該是專碩,其實離成功僅差一步之遙,但就是難在學費上,而像她一樣的醫學生,其實也不少,年紀大了沒有收入,不好意思問父母要,她所說的“窮人家孩子或許不該學醫”,也有道理,28歲女研究生的自述,真實且扎心,可醫學研究生需要面對的問題,又不只是生活費。
醫學生讀研要面對許多挑戰,不只體現在生活費上
看得出來,這個女生在堅持學醫的道路上,遇到了需要挑戰,而想要考醫學研究生的學生,也要明白,醫學研究生或許會比其他研究生面臨更多考驗。
在選擇報考上,學生們就會遇到一個困難,醫學學碩不如考專碩難,也沒有專碩吃香,但是相對較容易上岸,專碩的臨床經驗多,上手快,動手能力強,學碩則是學了更多的理論知識,所以還是專碩更受歡迎,也更容易入職大醫院。
選擇不提升學歷的醫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對口工作,但讀完研以后的醫學生,可能還是沒有辦法進心儀的醫院,畢竟現在醫學人才都非常卷,工作也不是說找就能找到的,萬一回縣城,損失更大。
在這種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很多畢業生可能都像上面那位女研究生一樣,還不上助學貸款,入不敷出不說,至少30歲之前可能都會很難熬。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醫學生讀研真的很不容易,那退一萬步來講,學醫會不會受到家庭條件影響呢?
學醫和家庭條件是否有關?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許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說,這個行業窮不合適,因為30多歲有可能還是個臨時工,收入太低,富也不合適,條件好未必能吃得了這個苦,性價比低,話雖然不中聽,但是很現實。
不少學生選擇學醫,都是因為心中熱愛這份工作,所以學校以及地方相關部門也應該對想學醫的人才,實施更多有利的舉措,雖然培養一個醫學人才不容易,但學校和相關部門也應該承擔起這份職責,以免再出現醫學人才流失的情況。
寫在最后:對于高考生來說,學醫或許是很重要的決定,畢竟滿懷熱血想著救死扶傷,也太過于沖動,權衡利弊之后,再做出的選擇,堅定學醫的每個考生都值得尊重,希望這位女研究生能夠堅持度過這段時間,寒冬過后,必將迎來春天。
今日話題:你覺得什么樣的學生更適合學醫呢?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