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承擔著教育重任,與初高中完全不同,且任務更加艱巨,專業課內容,難度較大,學生若能認真學習,思想層次將再上一個高度。
除此之外,學生將掌握至少一樣“生存技能”,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產物,從而創造出更多的財富,社會各行各業得以飛快發展。
一生幾十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探索如何活下去,或者怎樣活得更好,反倒忽略了人生的意義。
如今,大學生普遍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中,不必為活著憂心,卻又不喜歡活著,不是迷茫就是抑郁,學習沒動力,工作不積極,家長頭疼不知如何教育,于是,大學里一門特殊的課,悄然興起,深受大家喜歡。
大學有一門“特殊課”上了近22年,上課一座難求,頗受大學生喜愛
近期,廣州大學這門“特殊課”布置了別具一格的作業,要求大學生寫遺囑,內容要寫自己怎樣安排后事,臺下學生紛紛拿起筆寫起來,一瞬間,教室內鴉雀無聲。
這堂課就是“生死課”,主講教師是胡宜安教授,他講了近22年,10多年前還被嘲諷是作秀,現在上課一座難求。
大學生們對“預立遺囑”和“生前遺囑”很感興趣,感受頗深,學生要思考未來是怎樣的,直接面對“死亡”話題。
課上播放相關視頻,大學生流露出一種茫然和恐懼,了解之后,更多的是坦然,眼神中少了一些迷霧,課下再進行復盤,很多大學生又有新的收獲,之后,面對身邊人的去世,大學生們的表現也更加成熟了。
課程傳遞的是一種正能量,教導大學生要珍視生命、尊死,有且只有一條命,理當倍加呵護,大學生斷不能為了些許小事選擇了解生命。
胡教授表示:生死學是一個學科,高校有了生死教育,引導大學生能夠從專業角度剖析,從思想上得到放松,從而才能找尋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
傳統觀念中,“生死”是一個要避諱的話題,實際上,應該正確看待,無需逃避,目前,我國約有20多所大學開設生死學相關課程,大學生都非常喜歡。
大學生上了課,會不會變得“佛系”?
有人會擔心大學生聽了課,會不會變得“佛系”?相對來說,大部分學生不會,教師通過一種積極的視角,客觀的向大學生闡述生死內容,直視此問題,理性的做出自己的打算,不去忌諱,也不要去逃避,更不用為了躲避生死,想出一些不科學、不道德的法子。
大學生會變得更加理智,積極看待生死問題,心智愈發成熟,大學生發自內心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珍惜寶貴的時間,短暫的一生,必定要活的有價值。
反倒是一些無能的大學生,他們破罐子破摔,不是“佛系”就是“擺爛”,明明有力量改變現狀,偏想要混到死,這種行為非常消極,加之,信息時代,各種關于生死的不良信息傳遞出來,加劇大學生消極想法。
高校課堂將生死拿到講臺上,具有權威性、說服性,糾正大學生錯誤的認知,引導大學生走上人生正軌,重新審視自己,從而發憤圖強,擁有拼搏的精神,盡全力過好一生。
少數大學生身體健康,思想卻“病”了,醫生能夠救死扶傷,挽救他人生命,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然而,難以去除掉思想的“病灶”,生死學課程,能夠彌補醫生的短板,大學生有了正確的思想,做到客觀看待生命,由內到外,皆是健健康康的,才能度過有意義的人生。
寫在最后
公開死亡課題,讓死亡變得不再可怕,從容、科學的面對,是生死課的最終教育目的,我國大學生從小就缺乏相關教育,自己摸索的路上,免不了會誤入歧途,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對于學生自身、家庭、社會而言,都是一種浪費。
看到大學生能夠接受生死教育,不禁叫人感到欣慰,大學生學習了專業知識,他日定要珍惜生命,沒有生命,一切皆是虛妄,在此基礎上,要明確自己苦苦求學的目的,究竟要為了什么讀書,找到人生目標,學習更有動力,因此,設立生死課是一個好處更多的事。
大學生的表現叫人感動,主動面對難題,認真思考人生,這才是大學生該有的樣子,希望大學生們能夠學到更多。
本文由教育橋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討論話題:你如何看待大學設立的生死課?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于網絡)#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