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俄烏沖突發生初期,聯合國難民署公布了一組數據:30天時間里大約300-400萬的難民從烏克蘭境內涌向西方國家,這不亞于是一場新型的“難民危機”。其中約一半人都滯留在了波蘭,其他人則逃往西歐;后續澤連斯基政府頒布了著名的“禁止出境法令”,要求烏克蘭18-60歲的男子不得離境,才減緩了這一趨勢。但婦女和兒童仍然在不斷撤出國內,歐洲不出意外地還是成為了她們的“第一選擇”。
消息稱,歐洲國家幾乎態度一致地支持烏克蘭,所以他們對難民負有道義上的收容責任。各國在初期都對外逃難民頒布了優惠政策,包括進行食物補助、工作救濟、住房成本減免等,不少人還拿到了暫時居留權;《衛報》報道,后續是烏克蘭難民們抓住機會,幾乎“為了各種目的”前來歐洲,很多人在遠離交戰區域仍然在德、法、英等國家“避難”,實際上是來打工的。這也導致各國不僅加強了各項審查,還大幅度降低了對難民的補助待遇,不過仍然只有很少的難民回流,民調機構甚至相信在歐洲流浪的烏克蘭難民實際人數已經破千萬人,搶占了大量資源。
三天前,歐洲終于出現了第一個將要“驅趕難民”的國家。愛爾蘭融合與青年部長羅德里克·奧戈爾曼表示,在過去幾個月大量烏克蘭籍的難民涌入首都都柏林,極大擾亂了他們的救濟系統。目前該國58000名難民中有42000人都是烏克蘭人,他們盡管被妥善安置,但這讓公共資源變得非常緊缺;目前愛爾蘭的安置能力有限,尤其是在下周,這個國家已經沒有足夠的名額能用;被問到這些人“是否有可能露宿街頭”,奧戈爾曼回應:“有可能”。
由于太多烏克蘭難民涌入,愛爾蘭首都最大的Citywest接待中心已經關閉,但仍有人源源不斷前來。部長略帶抱怨地表示烏克蘭人喜歡在深夜乘坐航班進入機場,他們已經聯系烏政府“將人送去其他國家”。在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地方涌入的烏克蘭人更多,當地的救濟資源被大量挪用,甚至德國真正需要救濟的流浪漢等人群也沒有資源能用了,救助中心處于高度飽和狀態。為此歐洲各國每個月必須開支一筆昂貴的救濟金,來“養”他們。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本月德國、法國等地發生的示威行動中,不少人都開始舉著標語抗議停止援助烏克蘭,并對所有難民關閉國境,因為他們本國的民眾“生活質量比難民更差。”有消息人士稱,烏克蘭的“年輕一代”(尤其是女性)現在幾乎都已經進入歐洲國家,他們獲得了雖然是暫時但也是無限期的居留權,未來想回去殘破的家園的可能性很低,這也讓烏克蘭人口開始極端老齡化趨勢。現在留在國內的男性大多數是因為禁令限制,預計在未來還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會和愛爾蘭一樣“將難民安置在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