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已舉行5次會晤,雙方會談內容除了俄烏沖突以外,更重要的還有糧食提供和天然氣運輸等方面的合作。在糧食方面,據埃爾多安表示,普京與其合作是希望通過土耳其中轉,向非洲國家提供糧食和化肥,解決這些國家的糧食危機;在天然氣方面,為盡可能減少建設開支,縮短建設時長,俄土計劃將土耳其建設成天然氣中轉樞紐,幫助俄羅斯天然氣重返歐洲市場,俄氣總經理米勒甚至說,不排除俄羅斯將原計劃通過北溪管線運往歐洲的天然氣,通過土耳其重新轉運到歐洲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無獨有偶,與中國合作期間,俄羅斯也流露過類似的觀點。在糧食方面,俄新陸路糧食走廊集團外貝加爾糧食終端已經獲得中國海關認證,預計今年將通過外貝加爾斯克到滿洲里的專用鐵路將糧食從俄羅斯運到中國,該線路年度運力可達800萬噸,預計今年俄羅斯出口到中國的糧食數量翻番;在天然氣方面,無論是俄副總理諾瓦克還是俄氣總經理米勒都曾表態對華天然氣供應不限量,僅“西伯利亞力量1號”供應預期就從2021年的150億立方米加到了2027年的380億立方米,還未動工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和中蒙俄“東方聯盟”天然氣管道更是被俄方寄予厚望,俄羅斯顯然也想把中國變成俄羅斯在遠東的糧食和天然氣轉運基地。
(俄羅斯糧食收割場景)
俄方對中土兩國的規劃是否存在矛盾,俄羅斯火速加強與土耳其的聯系是否意味著俄羅斯不想再往東轉,普京這一新想法背后又蘊含哪些戰略考量?
從長遠來看,運至西方的糧食和天然氣,可以土耳其中轉為中心,運至東方的,就可以在中國布局中轉中心,二者并不存在矛盾。無論是糧食還是天然氣,俄羅斯都是妥妥的出口大國。俄農業部消息稱,今年俄糧收成破歷史記錄,將達到1.5億噸,人均糧食2000余斤,至少有5000萬噸可用于出口。2021年俄羅斯天然氣產量是7000億立方米,除去自身消費的4500億立方米,還有2500億立方米可出口,完全能夠滿足同時向兩個地區大量輸出。
(俄羅斯天然氣管道)
但從近期來看,這里面存在一個運輸能力的問題。俄烏沖突目前仍在持續,能否擴大出口直接決定俄羅斯能否籌措更多經費來投入戰爭,考慮到俄羅斯在遠東地區基礎設施本就薄弱,如果此時開足馬力加強在遠東的投資,不僅時間上來不及,而且會消耗大量資金。而在歐洲方向,基礎設施相對較為發達,如果將土耳其變成糧食和天然氣轉運中心,投入并不是很大。所以短期來看,盡管俄羅斯不會放棄對中國的出口,但更側重發展土耳其轉運中心的意圖明顯起來。
(俄總統普京與土總統埃爾多安)
而且更重要的是,俄烏沖突以后,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糧食等出口,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封鎖,封鎖的程度甚至夸張到,聽說是俄羅斯的油氣糧,就找不到能承接的運輸船。這顯然刺激了俄羅斯領導集團,這一經歷告誡俄羅斯,今后的出口也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要想盡辦法推動出口多元化。因此,綜合來看,俄糧食和天然氣改成先往土耳其送,而不是像更早些時候表示的那樣給到中國。俄方希望在滿足土耳其連接的東南歐、非洲等方向的需求之后,再加大向中國的出口。針對此次歐洲封鎖和戰爭經費的需要,普京有了這個新想法,也符合俄羅斯當下的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