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早有安排!西方軍工復合體終于找到了對手,收割巨額利潤

導讀據俄羅斯媒體近日報道,俄專家亞歷山大·瑟喬夫發表文章《大收割:西方軍工綜合體計算對烏克蘭供應武器的收入》,該文大意是俄烏之間沖突并...

據俄羅斯媒體近日報道,俄專家亞歷山大·瑟喬夫發表文章《大收割:西方軍工綜合體計算對烏克蘭供應武器的收入》,該文大意是俄烏之間沖突并非是偶發事件,而是西方軍工復合體及其操縱的西方政客們多年策劃的結果。冷戰之后各國軍費大幅收縮,這讓西方軍火商非常不滿意,現在他們終于找到了俄羅斯來代替蘇聯,通過激化矛盾、引發戰爭來收割巨額利潤。

西方反過來指責俄羅斯是“帝國主義”、“黷武主義”。實際上,軍事與黷武主義之間的區別是至關重要的。軍事一般指的是一國通過戰爭保衛國家所需要的各種活動、性質和機構。軍隊應關注確保國家獨立,這是維護個人自由的一個必備條件。但擁有軍隊完全不必走向黷武主義,更不應該讓軍工復合體成為國家中樞。

這個現象是,一國的武裝力量將其制度保持置于實現國家安全或甚至致力于它們作為其中一部分的政府體制的完整性之前。正如偉大的軍事史家阿爾弗雷德·瓦茨所說“和平時期的常備軍是所有軍事機構之最。”此外當一支軍隊被轉變為一種黷武主義機構時,它很自然地開始取代政府內處理與別國關系的所有其他機構。黷武主義出現的一個跡象是,一國的武裝力量承擔了應留給文官的無數任務。這完全就是美國的現狀。

據國防部的統計,美國有海外基地約725個,屬于和平時期常備軍的范圍之內,構成了對國家的各種資源永久性的要求,同時又幾乎無一例外地不足以實際進行一場戰爭。基地中各個大的飛地,如沖繩或德國的那些,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就沒有卷入過戰斗,也并不真正為增強戰斗能力打算。它們是美國各地總督的總部,是世界帝國所及范圍的表現。例如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未使用其波斯灣和中亞的基地。

除了起降轟炸機攻擊伊拉克各座城市——從美國的空中優勢看,這一行動更近似于訓練演習,而非某種可稱為戰斗的東西。幾乎所有的實際戰斗部隊都來自“本土”,例如第三步兵師來自佐治亞的斯圖爾特堡,第四步兵師來自得克薩斯的胡德堡,海軍陸戰隊第一師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彭德爾頓營,第101空降師則來自肯塔基的坎貝爾營。文/PY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