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只有一個多月的英國首相特拉斯出人意料地宣布辭職,再次將英國政壇動蕩,推到了世界媒體的鏡頭前。
而新的首相候選人中,前首相約翰遜竟然獲得了最大支持,就當所有人都以為其要“二進宮”,重新當選英國首相的時候,他自己卻站出來宣布“我退選了”,而前財政大臣蘇納克直接發推,宣稱“已準備好接替特拉斯”。
之后英國媒體宣稱,新首相人選已經浮出水面,蘇納克當選基本上已成定局。
約翰遜這輪操作,的確讓人有點眼花繚亂之感,如果說真的這么不在乎首相位置,那么他就根本不應該停止度假,重新返回倫敦。
偏偏返回了,卻又在跟蘇納克見了一面后,主動退選,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他是不是跟蘇納克達成了什么妥協,或者說蘇納克掌握了約翰遜的什么把柄,才逼得約翰遜不得不退出首相競選。
在紛亂的英國政壇動蕩中,倫敦舉行的大規模游行抗議示威活動,或許可以給我們解釋約翰遜退選之后,英國保守黨內部的政治斗爭。
據外媒報道,就在約翰遜結束度假,返回倫敦與蘇納克私下會晤的時候,上萬從英國四州聚集而來的民眾,出現在倫敦的街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口號,那就是反對英國脫歐,并要求英國重返歐盟。
且不說英國人有沒有開始后悔脫歐,但從英國政治斗爭的角度來看,約翰遜本身就因為丑聞纏身而下臺,英國保守黨內部之所以還有很多議員支持他,主要是因為約翰遜有著“帶領英國脫歐的功勞”,這份特殊的政治成就,對于約翰遜、蘇納克、包括剛剛宣布辭職的現首相特拉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他們三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并非英國民選出來的首相,而是保守黨內部政治斗爭出來的,在執政合法性上,先天就有缺陷。
這種背景下,約翰遜有“脫歐”的功勞,立刻就在三人中脫穎而出了。
但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脫歐給約翰遜塑造了“金身”,但也給他戴上了枷鎖,因為英國脫歐實際上并非是全民一致的意見,所以約翰遜的這份“功勞”,本身也是“罪業”。
沒有人煽動提及的時候,約翰遜就是有功的,但要是有人煽動了英國那些原本就反對脫歐的民眾,再把眼下英國經濟遇到的困境,跟脫歐聯系起來,營造是約翰遜帶領英國脫歐,導致眼下英國種種經濟問題的輿論。
那么脫歐對于約翰遜來說,就成政治功績,變成了政治反噬,一旦脫歐“后遺癥”發作,約翰遜別說當選首相,能不能安全地下臺,都是未知數了。
更重要的是,脫歐這事牽連太大,因果太深,一旦真的因為保守黨內部的政治斗爭,把英國脫歐的是非問題,推到公眾輿論面前,那么最終受到打擊的,可就不只是約翰遜本人,而是整個保守黨了。
正因為知道這一點,在倫敦出現關于反脫歐,和反約翰遜上臺的游行示威以后,約翰遜果斷地選擇認輸,退出了這次競選。
當然表面上英國人反脫歐游行,不是為了針對約翰遜重新上臺,而是噪雜1個月前就計劃好的事情,只是因為女王葬禮被推遲了,所以才等到眼下發生。
可這個時間巧妙到正好在約翰遜返回倫敦,跟蘇納克私下見面,然后又宣布退出首相競選的時機,實在是過于巧合了。
況且,就算反脫歐的游行是早就計劃好的,難道反對約翰遜重新執政的抗議示威,也是一個月前準備好的?那時誰能想到,特拉斯會在短短40多天后就辭職?
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選項,事情的真相就只有一個,作為此輪英國政壇風波的最大受益者,前財政大臣蘇納克,一直躲在幕后,操縱著這輪政治風波。
此前美國媒體就報道過,約翰遜的下臺,跟蘇納克本人離不開關系,正因如此,在前一輪特拉斯和蘇納克對決的時候,才有更多的議員選擇了特拉斯而不是蘇納克。
當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英國政壇最近激烈動蕩,根源還在于當下的英國政府,沒能處理好國內的經濟問題,導致能源危機,通脹危機日漸嚴重,極大的影響了英國民眾的生計,老百姓對政府不滿,政治上的各種動蕩也就隨之而來了。
蘇納克本人或許在這其中拿到了最大的好處,但對他來說,毫無懸念地拿下英國首相的位子,可能才是麻煩的開始,如果不能短期內有效解決英國的經濟問題,蘇納克同樣有可能成為“短命”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