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烏克蘭武裝部隊在赫爾松市外圍集結,俄軍也撤離了當地居民,擺出迎戰姿態。目前,雙方正在積蓄力量,一場攻防戰即將展開,留給各方外交斡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分別在同一天,與法國防長勒科爾尼、美國防長奧斯汀、英國國防大臣華萊士進行了通話,俄方暗示戰事有升級的風險,并指出烏軍可能會使用“臟彈”。
一、美英法三國發表聯合聲明
“臟彈”是通過引爆炸藥釋放放射性物質的武器,和核武器一樣,會對人體、生態造成直接和間接傷害。如果一顆臟彈的放射性物質劑量大,將會把目標地區變成不再宜居的生命禁區,與小型戰術核武器相比,臟彈能造成更具破壞力的后果。
對于俄方的指控,烏克蘭方面則是拒絕承認,并聲稱該國謹遵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沒有也不準備獲取“臟彈”。
與此同時,美英法三國也堅持認為有關“烏克蘭準備使用‘臟彈’挑釁”的說法是“虛假指控”。據環球網報道,在與俄防長通話后,美英法三國發布了聯合聲明,拒絕俄方對烏克蘭的指控,并聲稱俄方的指控是“在為升級局勢尋找借口”。
二、美國:敦促俄烏停火
不到一周,美俄兩國防長再次進行了通話,這也是今年以來美俄高層第三次就俄烏局勢進行討論,說明戰事變化十分迅速,已經快要失去各方控制,必須加強溝通,確保局勢不會擴大升級。
雖然雙方的通話內容沒有公開,但從西方媒體的描述來看,連續通話十分“罕見”,美俄需要直接對話來消除誤會,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值得注意的是,通話是由美國首先發起的,這說明美國越來越對沖突走向感到緊張,這也反映出形勢對烏軍不容樂觀。
根據最新消息,俄空天軍繼續對烏軍指揮系統和能源基礎設施進行了打擊,并在各個戰線打退了烏軍的進攻。但在扎波羅熱核電站和新卡霍夫卡水壩地區,烏軍的無差別炮擊給俄軍以及當地居民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顯然,核電站和水壩這種級別的設施一旦遭到破壞,俄軍就有充足的理由動用“一切手段”進行反擊,沖突升級將不可避免。現在烏軍進攻受阻,說不定就會惱羞成怒,這種態勢引起各方擔憂。
幾個月前,美俄防長進行了一次通話,奧斯汀敦促立即停火。當時俄軍正在向頓涅茨克戰略要地紅利曼進攻,即將拿下北頓涅茨克,形勢十分有利,而烏軍正在多線潰敗。
從實際結果來看,美國的“勸架”似乎并沒有取得多大的效果,俄軍主動出擊并占領盧甘斯克絕大部分領土。結合之前的通話情形來看,美國情報和戰略分析部門應該已經預測到接下來烏軍可能會遭受重大失敗,所以才緊急通話俄羅斯。
雖然目前仍不能完全確定俄羅斯的戰略意圖,但在通話當天,普京宣布成立協調委員會,要求全力保障特別軍事行動需求。這顯然是在堅定后續進攻的決心,加大了美國對烏軍戰敗的悲觀預期。
除了五角大樓呼吁緩和局勢以外,美國國會對是否繼續援助烏克蘭也產生了巨大分歧。雖然反俄依然是美國兩黨的共識,但在援烏方面,提倡美國優先的右翼勢力顯然已經感到厭倦。
而且從民調數據來看,共和黨還真有望再次奪回眾議院控制權,如果麥卡錫當上議長,拜登將很難說服國會繼續通過援烏法案。
三、英國:愿協調解決俄烏沖突
與美國相比,歐洲國家的援助如同毛毛雨,一旦美國“拋棄”烏克蘭,本就高度承壓的歐洲國家也會“撤資”,就在美國防長表態的同時,歐洲各國紛紛“附議”。
俄防長紹伊古還和英國國防大臣華萊士進行了電話溝通,后者當場做出承諾表示,烏克蘭不會采取讓沖突升級的行動,英國愿意協調解決俄烏沖突,希望能夠緩和局勢。
除了美國,就屬英國反俄最積極,援助力度僅次于美國,但是近期,英國政壇發生劇變,特拉斯宣布辭職。也就是說在接下來最關鍵的一段時間里,英國要忙著選舉和解決經濟問題,俄烏問題不再是優先處理事項。
四、德國:對話很重要
德國從來就不是個堅定的反俄援烏國家,總理朔爾茨看到風向變了,馬上就把那些渲染俄烏沖突升級的言論批判了一番,還特別幫普京“說好話”。朔爾茨強調,普京從來沒有威脅要升級俄烏沖突。
此外,朔爾茨還呼吁各方要避免在波羅熱核電站等敏感地區進行軍事活動,這顯然是在批評烏軍近期的“瘋狂行為”。在近期與普京進行了一次通話后,朔爾茨總結稱,雖然雙方仍有分歧,但氛圍友好,這種對話十分重要。
朔爾茨這番表態算是幫俄羅斯撇去了升級局勢的罪名,那誰要為沖突加劇負責呢?那就只能是烏克蘭了。總之,德國和俄羅斯是希望對話、緩和局勢的,烏克蘭繼續挑釁,只會親手將自己的后路堵死。
五、土耳其和以色列的態度很直接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一直充當俄烏之間的“和事佬”,在東西方陣營之間反復橫跳,這也意味著,他最清楚世界各國對當前局勢的態度。在他看來,解鈴還須系鈴人,普京和澤連斯基必須通過面對面的對話才能實現地區和平。
作為美國的小弟,以色列押注烏克蘭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最近,以色列國防部再次拒絕了烏方索要軍事援助的請求。
以色列表示,軍事援助就算了,頂多提供防御性的預警系統。這和西方國家的軍援原則一樣,絕不提供攻擊性武器。從之前的援助來看,以色列也只是提供了人道主義物資,援建了醫院,軍援上只有頭盔防彈衣,可以說是十分“寒酸”。
不管中立國家、美國盟友還是歐洲國家,對烏援助都呈下降趨勢,并開始積極推動對話。看到各國勸和,澤連斯基再強硬也會犯嘀咕,一點不心虛那是不可能的。
此前,烏克蘭方面明明說了炸毀克里米亞大橋只是個開始,結果最近,澤連斯基又澄清并沒有下令攻擊大橋。大概是俄羅斯的報復行動太兇猛,烏克蘭確實有點吃不消了,所以才稍微軟化了態度,希望俄軍停止打擊烏軍后方的行動。
顯然,這次俄軍不會再心慈手軟了,澤連斯基唯一的機會就是在正面戰場,在赫爾松擊敗俄軍,只有這樣才能讓西方國家“回心轉意”。
六、赫爾松陰云密布,大戰一觸即發
據法國記者現場報道,俄軍正在撤離赫爾松居民,原因是當地民眾遭到烏軍的無差別炮擊,包括醫院在內的基礎設施都是烏軍的打擊目標。
就在記者繼續報道時,法國電視臺立即掐斷了直播。顯然,前方記者報道的是真相,烏軍無視戰爭規則的交火行為嚴重威脅了當地平民的生命安全,而西方媒體仍試圖掩蓋真相。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烏軍還使用集束式火箭彈襲擊了赫爾松市的渡口和載有撤離平民的輪船,造成傷亡,據悉,受到襲擊的地點根本沒有任何俄軍目標。
從炮擊核電站和水壩到攻擊平民,烏軍在道義上也開始站不住腳,如能取勝還可以洗,如若不勝就會遭受軍事打擊、輿論譴責、失去盟友等全方位的慘敗。因此,赫爾松之戰,尤為關鍵。
是暫時撤退,還是死守城池,俄軍的意圖還不明顯,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會不戰而退。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俄軍堅定守城決心,烏軍未必能取勝。從兵力上看,雙方人數差距并不懸殊;從裝備上來看,俄軍重型火力占明顯優勢,烏軍攻堅作戰更難。
事實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烏軍還沒推到城區就已經后繼乏力了,隨著俄軍收縮防守,兵力和火力也會更加集中,即使烏軍得到北約的全額援助,也很難正面擊潰俄軍。
最重要的是,如果烏軍能有效打擊連接東西兩岸的橋梁,俄軍將失去退路,背水一戰。毫無疑問,俄軍死守也會承擔相當大的風險,但考慮到核電站和新卡霍夫卡大壩的安全,不管從軍事層面還是政治層面考量,俄軍都不能撤退,只能固守,等待增援。
所以說,俄烏雙方都下定了決心要贏得這場攻防戰,但這樣一來,俄烏和談前景將更加黯淡,沖突還會有持續加劇甚至外溢的風險。在分出勝負前,西方諸國大概率會選擇隔岸觀火,最后根據結果見風使舵,進行利益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