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里全是頭骨,外國妹子癡迷哥特風,把家里打造成了“陰間風”

導讀在英國約克郡,你會看到一座奇怪的房子:它的花園是一個小型墓地,里面散落著棺材和頭骨,透過黑紗窗簾,能看到家里也是陰森森的。這不是吸...

在英國約克郡,你會看到一座奇怪的房子:
它的花園是一個小型墓地,里面散落著棺材和頭骨,透過黑紗窗簾,能看到家里也是陰森森的。

這不是吸血鬼的巢穴,也不是游樂園鬼屋,而是辛琪亞·巴茨里瑞(Cinzia Bacilieri)的家。



她被英國媒體稱為“全英國最狂熱的哥特迷”,這個名號可一點都不虛。

辛琪亞其實不是英國人,而是意大利人。從小,她就迷戀陰暗晦澀的藝術風格,比如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丹,她認為他是暗黑藝術的代表。



13歲,辛琪亞覺得意大利的暗黑還不夠勁,她想要更極端的。于是她一頭扎進了英國的哥特文化。

哥特文化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蘇格蘭北部,是一群頹廢的朋克樂手發展出的亞文化。

為了表達自己與眾不同,他們畫著蒼白的妝容(和永不會變的黑眼線),穿著漆黑的衣服,歌唱死亡、黑暗和神秘主義。



在普通人眼里,他們看上去像是反社會的瘋子,但80年代的英國對他們非常包容。

當時的利茲是哥特文化的大本營,到處都有哥特愛好者穿著奇裝異服游蕩。他們在數百個哥特酒吧里醉生夢死,在哥特俱樂部里結交好友,每周末參加哥特主題活動。



直到90年代中期,哥特熱潮突然退去,這種景象就看不到了。

辛琪亞成長于哥特文化的鼎盛時期,雖然隔著好幾個國家,她仍能感受到那種熱情。

從14歲起,她就不穿彩色衣服,只穿帶白色花紋的黑衣服。
每天化妝,涂黑眼線是必須的,有時她會抹上黑色、藍色或深紅色的口紅。

多年來,辛琪亞一直堅持自己的審美品位,唯一一次屈從是在劍橋劇院工作的時候。劇院規定所有人必須穿黃制服,她勉強穿了,可實在受不了鏡子里的自己,最后還是穿回了黑色。



“我只能穿黑色,如果我穿彩色衣服上班,我的同事們會心臟病發作的!” 辛琪亞跟媒體開玩笑,“他們都說,如果我想嚇人,應該在萬圣節穿花裙子。”

辛琪亞在18歲接觸了失樂園樂隊,這是她聽過的第一個金屬哥特樂隊。對她來說,這是完美的組合,既有金屬樂的叛逆,又有哥特的神秘。

“我讀了他們的采訪,他們說自己來自約克郡。我心想:約克郡在哪里?后來我搬了過來,這感覺很奇妙,我身處于哥特金屬樂的發源地。”



辛琪亞在約克大學當意大利語講師,她工作的時候,英國的哥特文化已經很淡了。


(約克大學官網上辛琪亞的介紹頁面,畫風依舊……)

她沒有像其他哥特愛好者那樣,回歸普通人的生活,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延續哥特文化。
比如……打造一個哥特風的房子。

辛琪亞的家很像暗黑版的迪斯尼樂園,每個房間有自己的主題,比如“女巫廚房”、“吸血鬼浴室”、“墓地客廳”和“陰間法師花園”。

“我一搬進來,就決定把整個家刷成黑白灰。每個房間有特定的主題,我非常重視裝飾上的細節。” 辛琪亞告訴媒體。



辛琪亞的家具都是定制的。在她的客廳里,能看到一口棺材茶幾,上面雕刻著她自己設計的蜘蛛網和骷髏圖案。

旁邊,是一個貼著頭骨和蝙蝠剪紙的壁爐,蝙蝠后面放一個發光的圓球,看著很像月亮。

她的臥室原本擺著一張掛著蜘蛛網的床,因為睡得不太舒服,活來換成普通的床,只是被子和帷幔是黑色的。



一旁的梳妝臺特別精致,左側是一個骷髏酒杯,右側是一個骷髏海盜掛飾臺。



辛琪亞的衣櫥也是她設計的。白色的手環配上漆黑的柜子,效果有點可怕。



前不久,辛琪亞趁著疫情封鎖在家,裝修了她的女巫廚房。她的靈感來自于美國1988年的恐怖喜劇片《陰間大法師》,灶臺和調料臺幾乎換成黑色,天花板上海吊著一個猥瑣的驅魔師人偶。



這個人偶還挺逼真的,半夜起來看到這么個東西……
真的不會魂都嚇掉嗎?



辛琪亞曾經做過一個棺材形狀的馬桶,可惜磕屁股,忍痛放棄了。她換成了正常的馬桶,旁邊的蝙蝠抽紙盒是她倔強的堅持。



家里所有的窗都用黑紗和白布遮掩,黑紗身上是標志性的蝙蝠圖案。



這樣的窗簾讓家里顯得很暗,但辛琪亞喜歡的就是這種晦暗的調調。
“這是哥特式的日落,等待黑暗來擁抱我們所有人吧!”

辛琪亞家最迷人、也最讓當地人震驚的,是她的墓地花園。


她的花園看上去像一個吸血鬼家族的墓地,里面散落著大小不一的頭骨(當然是石膏做的),還有風格詭異、故意做舊的墓碑。

在雜草叢生的花園里走幾步,能看到很多口棺材花壇,里面種著花花草草。


到秋天,落葉散落一地,辛琪亞也會把葉子和枯草丟到棺材花壇里。這樣哥特感更強了。



連花園里的燈泡都是定制的。它里面纏繞著真實的蜘蛛絲,還放著一只假蜘蛛。
辛琪亞對它的設定是,一只孤獨蜘蛛把燈泡當家。



生活中,辛琪亞每買一個東西,都希望它和哥特有關。于是,能看到萬圣節茶壺、五芒星馬克杯和通靈墊子。



像恐怖水晶球這樣的裝飾必不可少。



惡魔和死神的沙發,是辛琪亞的心頭愛。



連食物都可以和哥特扯上關系,比如“哥特芝士”。除了外觀是黑色,味道和普通芝士沒有差別。



辛琪亞也會買來一些很讓人迷惑的東西,比如棺材形狀的微型多寶閣。



以及棺材形狀的筆袋(怎么會有商家生產這樣的東西)……



辛琪亞對自己的家非常滿意:“我有黑白條紋的棚子、定制的棺材花壇和坐在長凳身上的骷髏。我的朋友們很喜歡我家的裝修。他們進來參觀過,喜歡所有房間的每個細節。如果我家不長這樣,我的家里人都會驚訝,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我的審美。”

“租房子的時候,我沒辦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裝飾。現在我可以想怎么裝就怎么裝,真是太棒了!”

因為畫風太過獨特,辛琪亞的家成了小小哥特博物館,經常有人慕名來看看。

辛琪亞非常開心,人們接受她的愛好,同時也把哥特亞文化傳播出去。



像辛琪亞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哥特的人還不少。
周圍的同齡人早把哥特拋在腦后,自己卻多年熱情不減,繼續穿著奇裝異服。

47歲的李·愛德華·阿姆斯特朗(Lee Edward Armstrong)上大學的時候,為了追一個女孩加入哥特俱樂部。最后戀愛沒成功,當哥特當了大半輩子。



阿姆斯特朗喜歡留莫西干頭,染鮮艷的發色,穿扎眼的衣服。他有三個房間,全部裝滿哥特式衣服。

工作后,阿姆斯特朗的哥特朋友少了,路上的行人也開始對他喊奇奇怪怪的話。



老板有次讓他穿得普通點,不然不好面對顧客。他聽了,結果不小心穿了一件寫著臟話的T恤,場面更加尷尬。

49歲的梅爾·布特勒(Mel Butler)從13歲起就開始當哥特。



她從哥特音樂開始入門,然后穿哥特衣服。父親很討厭她那么打扮,但越是討厭,叛逆的她越是要穿。

少女時期,布特勒是小鎮上唯一一個哥特。她天天穿著黑色緊身衣,呆在房間里聽哥特音樂。


一滿18歲,她就搬到哥特的夢想之地利茲,度過自由快樂的幾年。但94年后,周圍人都不再喜歡哥特了,只留下她一個人停在原地。



布特勒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放棄。她猶豫了,就這樣度過了30年。

哥特已經成為她的生活方式,她認為“不哥特的梅爾是不存在的”。



在剛剛過去的惠特比哥特周,中年的哥特們也出現在約克郡的惠特比鎮上。


他們身上有一種淡淡的笨拙、懷舊和格格不入。但這也挺好。



堅持年輕時的熱愛,沒什么好指摘的,
倒是這份熱愛能燃燒多年,蠻讓人欽佩的……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