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爆炸調查結果出爐,瑞典稱“內容太敏感”,拒絕對外界公布

導讀在俄烏沖突持續升級的背景下,不久前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兩條“北溪”管道發生泄漏一事引發眾多媒體關注,由于此前瑞典以及丹麥發現“...

在俄烏沖突持續升級的背景下,不久前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兩條“北溪”管道發生泄漏一事引發眾多媒體關注,由于此前瑞典以及丹麥發現“北溪”管道泄漏點發生過“水下爆炸”,因此不少歐洲國家懷疑“北溪”管道泄漏是“有人蓄意破壞”所致。但到底誰是幕后真兇各國對此互相猜測。然而近日隨著瑞典進行深入調查,再加上歐盟方面的協助,終于事情有了眉目。據報道,當地時間10月14日,瑞典方面表示,“北溪-1”和“北溪-2”管道被炸情況調查結果已經出爐,但由于自己掌握的調查結論過于敏感,因此沒有辦法和其他盟友國分享。

就在不久前,歐洲司法組織提議,成立一個聯合調查組,對“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原因展開調查,但遭到瑞典拒絕。據路透社報道稱,根據法律協議,成立聯合調查組,瑞典必須分享其認為是機密的調查信息。但是負責“北溪”泄漏事件調查的瑞典檢察官馬茨·永奎斯特認為,聯合調查將會給瑞典強加一些“不必要的義務”,由于這起泄漏事件的調查中有與瑞典國家安全相關的敏感信息,因此,瑞典認為調查結果的敏感度太高,無法與其他國家分享。

根據德國今日新聞報道稱,在泄漏事件發生后,德國、瑞典以及丹麥原本打算成立調查組進行聯合調查,但在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丹麥方面也拒絕成立聯合調查組。而在此之前,俄羅斯方面也曾向瑞典以及丹麥提議,讓俄羅斯以及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參與對“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事件的調查,但瑞典以及丹麥均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了這一請求。

瑞典以及丹麥拒絕公開信息,甚至是向歐盟隱瞞一些重要信息,這背后意圖不得不讓人產生懷疑。外界紛紛將幕后黑手指向美英兩國。此前,俄對外情報局局長納雷什金曾對媒體表示,俄羅斯方面已經掌握了充足的證據,證明“北溪”管道發生爆炸背后有“西方痕跡”。就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薩克斯,還有美國前國防部高級顧問麥格雷戈先后做出表態,認為造成管道泄漏事故“最有可能的肇事者就是美國和英國”。

據了解,“北溪-1”和“北溪-2”是俄羅斯通過波羅的海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兩條重要管道,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北溪-1”號管道年輸氣量可達約1500億立方米,約占歐洲天然氣進口量的40%左右。對于俄羅斯以及歐洲來講,“北溪”項目毫無疑問是雙贏的選擇。然而就在9月底,“北溪”兩條管道在丹麥和瑞典附近水域出現多處泄漏,在經過瑞典安全局現場調查后,該部門認為“北溪”管道泄漏是遭人為破壞。

對于幕后真兇,俄羅斯把矛頭指向美國,而美國卻指責是俄羅斯所為,還有人認為是波蘭或者烏克蘭所為。雖然目前兇手還未被證實,但根據目前的報道顯示,最大的嫌疑者可能是美國,因為“北溪”遭破壞背后最大受益者就是美國。近段時間,美國通過向歐洲出售高價天然氣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對此,包括德國副總理哈貝克以及法國總統馬克龍均表達了不滿。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