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席卷全球之際,四川盆地發現新寶藏:3878億立方米天然氣

導讀據環球時報報道,中石化在四川盆地的頁巖氣勘探工作獲得突破性成果,金石103HF探井實現日產天然氣超25萬立方米,正在進行開采的層段探明天...

據環球時報報道,中石化在四川盆地的頁巖氣勘探工作獲得突破性成果,金石103HF探井實現日產天然氣超25萬立方米,正在進行開采的層段探明天然氣資源達3878億立方米,各個氣層累計可開采天然氣總量達1萬億立方米以上。進行相關頁巖氣的開采過程中,中石化以新工藝達成多段壓裂改造目標,使金石103HF井克服地質條件困難實現日產高產能。

全球正遭遇能源危機之際,中國四川發現一座現開采層達3878億立方米、總可開采量超萬億立方米的頁巖氣寶藏,這對于確保中國能源的戰略安全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美元強加息導致的各類危機疊加影響,全球油氣市場整體上呈現一種現貨市場價格起伏不定,受各突發事件影響波動極大的態勢。中國展開的各類能源戰略布局確保了中國能源供應處于穩定、安全狀態。中國國內天然氣田的穩步生產,則更加為中國能源安全加上保險。

全球能源的主體類別可劃分為煤炭、石油、天然氣、太陽能、核電、水電等,這其中為應對氣候危機煤炭是中國在內各國均在逐步淘汰的能源類別,中國對煤炭進口的需求也并不大,主要以本土煤炭供應為主。而通過與俄羅斯、沙特、伊朗等主要產油國基于戰略共贏展開的系列合作,中國的原油供應一方面不受原油現貨市場價格波動影響,一方面不論是中國海軍持續走向深藍的步伐還是上合組織為歐亞陸上安全帶來的保障,都使得中國有能力確保獲取原油的主要運輸線路安全。中國同中亞產油國間不斷擴大的能源合作,也使得中國有著更為多元的原油獲取渠道。

天然氣作為比原油更為清潔高效的能源,是全球能源由傳統能源向新能源過渡時期的“中堅力量”,中國是全球主要的天然氣進口國,中美、中澳間均有著液化天然氣合作事項,而中俄間正在迅速擴大的管道天然氣合作,也在讓中國在天然氣領域保有更大議價權。當下中俄已建成及正在建設規劃中的天然氣合作項目有西線西伯利亞力量管線、從歐洲氣田出發中線途徑蒙古國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線、東線從俄遠東向中國輸氣管線,相關管線完成修建并通氣后,俄對華年輸氣規模將超過1000億立方米。相關管線支撐起俄東向能源經濟命脈,也在進一步鞏固中國能源安全,是中俄互利合作的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中國水力發電規模、太陽能光伏發電規模在全球位居第一,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登頂并向各國出口光伏元件。中國正在引領全球新能源行業的發展,以實際行動為面臨氣候危機的全球提供節能降碳的能源方案。中國在能源基建上的長期投入和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宗旨,正在不斷轉化為中國面向未來的發展紅利和戰略合作的共贏紅利,全球能源動蕩中,中國成為全球主要工業國中,少有的能源穩固國家。

能源作為工業血脈,是一國發展經濟的戰略基石,德法日韓等國在因各類原因導致的能源困局中均迎來經濟下行局面,這更凸顯中國能源穩定、能源自主的戰略意義。中國更多國內天然氣田的探明和開采,則在進一步拱衛中國的能源長城。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