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二月初二,我們迎來了春龍節,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龍抬頭”。 “龍抬頭”源于自然天象崇拜,此項節日的習俗豐富多樣,有舞龍、社戲以及各種廟會。那么今天,我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龍這個主題。
昨天, “聚珍12點·午間日讀書”如期舉行,中華書局副編審賈雪飛、編輯周天與廣大讀者進行了有關龍文化的分享,搜狐文化全程直播了本場活動,以下為搜狐文化根據直播整理的文字精華。
龍的起源
關于龍的起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是龍來源于黃帝時代的傳說,黃帝在打敗蚩尤后統一了中原,黃帝一族的圖騰也在統一和融合的過程中加入了鳥、馬、鹿、牛、魚等標志的圖案,形成了我們現在看的龍。
龍的傳說
講到中國龍的傳說,可以說是非常多了。關于龍的起源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伏羲和女媧。
在馬王堆出土的漢墓里出土的帛畫大家都比較熟悉,畫中伏羲和女媧他們是蛇形人身,交錯在一起的樣子。大家如果對漢畫比較感興趣的話,就會發現在漢代的畫像石或漢代的壁畫里邊也有很多關于伏羲和女媧的形象。漢畫中的伏羲女媧一般是在畫面的中間,然后有一男一女的形象是對稱出現的,然后他們或交委或聯袂,其中女媧和伏羲手執規、矩,也有一些圖像中伏羲手捧著太陽,女媧手捧著月亮。
中華文化講到伏羲和女媧了,我們就很自然的聯想到三皇五帝,但是三皇五帝在我們的古代典籍中有不同的見解,比如說在《周禮》《尚書》《史記》里邊都講,三皇是講天皇、地皇和太皇,一般認為天皇就是遂人氏,遂人取火實現了人類向文明的第一步,太皇就指的是伏羲,當然也有一種說法,太皇被認為是女媧,地皇一般被認為是神農,也就是我們講到的炎帝。
在遠古的傳說之中,伏羲女媧他們的母親是華胥氏,有一種說法是華胥氏生伏羲女媧,女媧又生少典,少典又生炎帝和黃帝。
這些神話傳說因為口口相傳,各地域都有不同的版本,像我們在1963年新疆吐魯番考古隊,他們在阿斯塔那古墓群發現了一幅伏羲女媧圖當中,伏羲女媧就采用了新疆人當地的面孔來描繪,相信隨著考古的發現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發現能夠證實我們的神話傳說。
龍的文獻記載
除了神話傳說之外,我們還有很多關于龍的文獻的記載。龍的文獻的記載我們發現很多都講到了黃帝,因為我們剛才談到了像伏羲女媧她最早其實是人首蛇身,后來逐漸轉變成了龍,在文獻中就在講三皇五帝它怎么樣來呈現龍的特質。
比如說講到黃帝 “龍顏,有圣德”,還講黃帝是乘龍而行的,除此之外還談到黃帝與蚩尤作戰,應龍幫助黃帝,最終蚩尤戰敗被殺。應龍就是有翅膀的龍。又講到顓頊,講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他到的地域非常廣,可以說只要有太陽照耀的地方,就都有顓頊的巡視,可見當時的中國的范圍已經都是很大了。
然后我們講到帝嚳,講到他春夏乘龍秋冬乘馬,也就是說龍是他的一個坐騎,然后講到堯帝,堯帝出生就與龍有直接的關系,他的母親慶都初以觀和遇赤龍,隨后就生下了堯。再往后就是講到商代的始祖,就是契,他的母親吞了一顆鳥蛋,然后生下的契。再到后來講到周代的始祖后稷,他的母親踩了巨人的腳印,然后生了他。
到了秦漢時期,也就是我們大一統的時代,龍的神靈崇拜演化成了龍神崇拜,古人將龍的形象和王權結合。比如說我們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就記載著劉邦借用自己的龍之子來強調自己的天命,借龍的權威,樹立王權的威嚴,并強調自己的面貌是龍的容顏。再到后來龍紋視為王權的象征,只能有皇家獨享,平民是不可以用的。
其實劉邦也是繼承了前面的傳統,他就是非常巧妙的用龍的形象來強化他的地位和他的鞏固他的王權。
然后再到劉邦之后的皇帝,他們用龍來形容皇帝的出身,比如說是用龍袍也好,然后再將一些象征性的文化固定下來,從此以后中國人就會認為講這個天子就是講龍之子,然后是從這個時候逐漸形成的這樣的一個紀年。
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和中國龍的區別
我們談到西方的龍DRAGON的形象,和中國龍其實有很大的不同,它雖然被翻譯成龍,但實際上它是一種邪惡勢力的象征。
在很多在西方的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比如說尼采的《善惡的彼岸》中曾提到“屠龍少年終成惡龍”,講述的是一個少年他與龍纏斗的時間很久,最終自己也變成了惡龍。
為什么西方人會把龍的形象和中國的龍對比起來,如果從語言學的角度溯流的話,很多人會歸結于近代傳教士,像西方派到中國大陸的第一位基督新教傳教士馬里遜他翻譯的時候,就是把中國的龍翻譯成dragon。但其實不是,有的學者考證,最早在元代的時候,馬可波羅來我們來中國,然后在他的游記里,他就會把龍寫成了dragon,我們知道馬可波羅的游記在西方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當時為什么沒有引起西方人對中國龍的形象的一種恐懼和誤讀呢?因為在那個時候,元代時期,西方的基督教還沒有興起,龍在西方的文化還是個相對中立的形象。
但是到了后來隨著基督教興起,然后隨著他們征服世界,慢慢就衍生出來很多文學作品,他們就會把龍的形象定義成了惡毒邪惡、暴虐這樣的一種形象,這也是有關西方龍的一個文化的淵源。我們的中國龍絕對不是西方的文化意象中的dragon,,其實這一點應該是要證明的。
有關龍的成語和故事
回到我們中國的龍話題,一提到中國的龍,會想到很多成語,如龍騰虎躍,飛龍在天,然后還有龍馬精神。
還有龍爭虎斗,龍騰虎躍,龍飛鳳舞,包括大家熟知的一個故事叫葉公好龍。這個故事就是說在楚國,有個人叫沈諸梁,是葉地縣尹,人們都稱他“葉公”。葉公經常跟大家說他非常喜歡龍,他在家的石柱屋頂花園里面到處都裝飾了龍的紋樣和物件,但是有一天龍真的來的時候,他卻被龍給嚇暈了,真龍瞧著嚇昏在地的葉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掃興地飛回天界去了。這個故事也是去諷刺那些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
龍抬頭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2月2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重要意義的一個節令,有吃龍食、采龍氣、剃龍頭、起龍船、使耕牛、開筆寫字等民俗。
吃龍食
其實龍食里邊包括了非常多的東西,我們講到水餃是龍耳,然后米飯叫龍子,有的地方不是米飯,反正就是顆粒狀的東西它都叫龍子,餛飩叫龍眼,面條叫龍須面,龍鱗是春卷。
采龍氣有幾種說法,一種就是說在朝陽升起來之前,你要迎著朝陽的方向去,然后面向東方深呼吸,就是吐納當時的天地之氣,這樣叫吸龍氣。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因為也是到了春暖花開的春天了,大家可以到戶外去走一走,然后吹一吹春風,曬一曬春天的陽光,呼吸一下空氣。
包括剛才后面講到說我們還有會一些活動儀式性的,包括祭灶也好,包括中國傳統的舞龍。
使耕牛
使耕牛其實也是跟氣候相關,因為進入農歷2月2之后,氣溫就開始回升了,就非常適合農事活動,從而農村就進入了一個春耕忙碌季節。我們中國傳統是農耕的文明,農耕文明它跟牛就特別相關,就是春天了,可以下地去干活了,以前在北方也好,在中原也好,冬天是很冷的,它的土地是被凍起來的,凍起來之后是不能夠進行做農活,萬物也都是在休養的這樣一個階段。
就到了2月2,然后春氣萌動,人們就去可以耕田,去勞作了。現在我們很多地方也都在保留這樣的習俗
開筆寫字
二月二跟我們學習讀書學習相關的叫開筆寫字。到了2月2,這個年也過完了,小朋友們也該收收心,開始讀書寫字。
剃龍頭
2月2非常重要的民俗就是剃頭剪頭發,剪頭發之后代表開始萬象更新。
使龍船
這個是比較靠南方的一個習俗,南方它有龍船龍舟競渡的習俗,因為南方自古多水,水運也好,然后水里的舟行也好,二月二也解凍了,所以它有一個叫使龍船起龍船的這樣的一個儀式,現在很多地方都保留了這樣的風俗。
編/袁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