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未來。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譚麗平
編輯|米娜
頭圖來源|中企圖庫
12月10日~11日,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暨第二十二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隆重舉行。會上,華大集團CEO尹燁用900秒的時間分享了自己創業過程中的經驗與抉擇。
從尹燁的演講中,你將獲得以下核心要點:
1.機會就是在別人都還沒有看好的時候,你躬身入局了。
2.有時,所謂成功只不過是長久地去堅持正確的、你內心相信的事情,并經歷時間的檢驗。要知道,大部分人是因為看見才相信,而少部分人是因為相信,而最終看見。
3.我們在創業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很多的專家給出了非常謹慎而保守的意見。我想說悲觀者往往是正確的,因為不做自然就不會錯。而能夠收獲大成就的往往是樂觀的,樂觀者才會成功。
4.沒有人可以完全不焦慮,解決焦慮的辦法對我來說就是8個字:多學知識,少聽道理。道理很多是主觀的,知識大部分是客觀的。
5.21世紀注定是一個生命科學的世紀,中國如果想在這個世紀去決勝,能做到一點,就是應該讓我們的下一代愛上生命科學,喜歡上生物技術。
以下為尹燁演講內容實錄(有刪改):
大家好,我是尹燁,不忘初心的人才會走到遠方。接下來的900秒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高中畢業之后我的抉擇。
其實每一個人大概只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由于父母的影響,從小我就喜歡這些花花草草、魚魚蟲蟲、貓貓狗狗、鳥鳥獸獸。在高中畢業的時候我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去挑選。當時學什么專業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1998年,金融和計算機都大熱,然而我選擇了生命科學,這是我在大連理工大學保送生培訓班開班典禮上的一次演講的照片。因為當時不管是報紙還是輿論,都清晰地給出了方向——21世紀注定是一個生命科學的世紀。
遺憾的是21世紀有100年,我畢業的時候才剛剛是2002年,我跟我們班的同學,當時高考的分數都很高,然而畢業的時候我們幾乎找不到對口專業的工作。特別是在東三省,你想找一家和這種技術高度相關的國企或民企,幾乎找不到。所以我來到了北京,有幸在三元橋,也就是當時的老國展所在地遇到了華大基因——當我看到那一個簡陋的只有3米的展臺,我很難想象眼前這個機構就是代表中國參加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那家機構,然而當我接受了他們的面試邀請、到了他們實驗室的時候,一種發自內心的肅然起敬,使得我最終簽約了華大。
這張照片是華大成立之初,因為預算不夠,他們就用這些設備的外包箱加了一層膠墊,搭成了一個最簡陋的實驗臺。但并不影響他們最終為祖國贏得了這一份榮譽。
在畢業10個月的時候,也就是2003年的4月,非典來了。這個時候的我又面臨著抉擇——當時有好心的親屬說,要不然包一個車,我們回老家避一避?然而我選擇穿上防護服、戴上棉布口罩,和我的小伙伴們一起抗擊非典。所謂兵貴神速,4月15號我們拿到了病毒的樣本,短短的72個小時之內,我們就完成了病毒的序列測定,一直到診斷試劑的研制。
感謝華大給了我一個機會,因為在非典期間的突出表現,讓我代表華大向全國防治非典指揮部捐贈了我們生產的30萬人份的診斷試劑。這一次的捐贈是董事長汪建拍桌子實現的。當時所有的疑似病例都關在了一起,大家區別不出來誰感染了非典,誰只是普通感冒。我們的試劑是中國最先并唯一拿到證的診斷試劑。當時很多的經銷商、代理商都圍在了華大的門口,開出了一個人份最高1000塊錢的單價。而當公司的銷售部正在討論定價的時候,汪建拍著桌子說,“這個是國難財,不管你們費了多大的勁,哪怕是拿命把它研發出來,也得全部捐掉”,這句話支持了我堅定地在這個組織當中放心的發展。
華大后來來到了深圳。2010年,我們買了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測序儀公司100臺最先進的測序儀,搖身一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基因組學中心。但我們心里明白,這個“最大”是不牢固的,因為你的上游是被別人抓在手里。果不其然,在第一個合同期之后,2012年,我們的上游突然發難,對原先的設備維保及試劑漲價,并限定了用途。可以說這是一次“卡脖子”的事件,是戰還是降?又是董事長汪建做出了堅決的決定——我們要想辦法去尋求出路。
天無絕人之路,當時美國的第三大測序公司向我們發來了橄欖枝,所以就有了這張照片。2013年,我們全資收購了當時在納斯達克上市的Complete Genomics,經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如今華大已經可以造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測序系統和測序產品,以及提供全球最廣泛的基于基因組技術的精準醫學服務。猶記得第一臺具有真正意義的國產測序儀BGISEQ-500型測序儀,這是華大第一次把先進的技術在中國實現了本土化的研發和發布。在發布會的現場,我看著我們第一臺的設備可謂百感交集——當工具在手的時候,你就成本可控了。我不再擔心因為生物技術的發展而把價格帶到一個特別昂貴的地步,即所謂我們把精準醫學普惠化了。我看到因為我們對這些核心工具、核心試劑、核心算法的掌控,使得過去高高在上的這些基因組學檢測從舊時王謝的堂前燕,如今可以飛到千家萬戶當中。
2017年7月14號,是華大第一家上市公司華大基因上市的日子,這是當時上市敲鐘的現場,請諸君看一下,誰在臺上?這里面沒有華大的創始人,沒有華大基因的董監高,也沒有投資人或者任何一位領導干部。他們一部分是我們的員工,一部分是我們的朋友,他們或者有罕見病或者有唐氏綜合征,或者有遺傳病或者是殘疾人,或者正在罹患著惡性腫瘤的折磨。我們請他們來敲鐘,是因為我們深知這次敲鐘不僅僅只是敲響了資本市場的寶鐘,也是敲響了我們自此可以遠離因為基因問題所導致的基因缺陷、中晚期的惡性腫瘤的喪鐘。
這是在2020年北京新發地疫情的時候,我在馳援前線留下的一張照片。應該說,當非典離開17年,新冠再來的時候,我們已經對冠狀病毒有了一個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華大基因的董事長和華大的小伙伴們從深圳出發、從武漢出發,向全國乃至全球各地去支援當地的抗疫和公共衛生的建設,逆行及前行。
應該說,如果沒有在非典過程當中的挺身而出,就沒有后面在新冠疫情當中的當仁不讓。基于華大的測序儀,我們僅僅用了兩周的時間就幫助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鎖定了這一次的病毒序列,并且在幾周之內開發出了快速而靈敏的核酸檢測試劑。華大所創立的“火眼”實驗室幫助超過30個國家搭起了對應的抗疫平臺,為未來的公共衛生建設輸出中國的科技,做出中國應該貢獻的力量。
回首過去,我想給大家聊一聊什么叫機會。其實機會就是在別人都還沒有看好的時候,你已經躬身入局了。如果一個事情大家都覺得好,所謂人人皆言善,其不善也,這種時候你再進去可能就晚了。說實話,有的時候所謂成功只不過是長久的去堅持正確的事情,你內心相信的事情,并經歷時間的檢驗。要知道,大部分人是因為看見才相信,而少部分人是因為相信,而最終看見。我們在創業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很多的專家給出了非常謹慎而保守的意見。我想說悲觀者往往是正確的,因為不做自然就不會錯。而能夠收獲大成就的往往是樂觀的,樂觀者才會成功。當然,我們也要承認這個比例并不高。但如果你作為一個創業者,我希望還是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
蘇軾在《晁錯論》當中寫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一個人如果凡事都找外因,總找客觀原因,我相信十年可能都是一個樣子,難有寸進。而凡事找內因,即所謂反求諸己,那么每一天可能都是一個新的樣子。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很多人都會給我談焦慮,說尹哥,你是怎么樣做到對抗焦慮的?其實我想說,沒有人可以完全地不焦慮,解決焦慮的辦法對我來說就是8個字:多學知識,少聽道理。道理很多是主觀的,知識大部分是客觀的。正如我一直保持的一個狀態,“天下之難作于易,而天下之大作于細”,很多的點上,只要你做到了,上天就會獎勵狠狠努力的人。
居里夫人曾說,世上沒有真正可畏懼的事物,只有尚未被理解的事物,知之越深,畏之越淺。21世紀注定是一個生命科學的世紀,中國如果想在這個世紀去決勝,能做到一點,就是應該讓我們的下一代愛上生命科學,喜歡上生物技術。所以我希望將我心中的這一團火能夠向下去傳遞。如今我在很多的時間都投身到了生命科學的科普,特別喜歡走到學校當中去,尤其是能走到小學、甚至幼兒園當中去,世界歸根結底是他們的。當你做完一堂科普課的時候,你看到的他們眼中的光芒,就是我們這些焦慮的成年人的治愈時刻。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未來。請把創造未來的機會、可能性教給我們的朋友,尤其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邀君與時代,共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