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老師上課,一眼就能看到班級里誰是藝術生,這類同學氣質卓然,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和普通學生不一樣的。
藝術生的追求和普通學生是不一樣的,因為選擇不同,所以氣質有區別,學美術的同學,心里都有自己想要報考的大學,央美就是這些學生心目中的頭牌。
但大學只是這些同學的一個臨時落腳點,再厲害的大學,也不能保證學生在畢業后一生都能發展無虞,擁有高學歷的人才,也可能在求職的時候四處碰壁。
37歲央美女碩士,被辭退后陷入兩難:不想回家,北京卻待不下去
一位打扮個性、談吐自然的女碩士在街頭接受采訪,她的經歷讓人們感到唏噓,原來高學歷人才,也面臨著求職瓶頸,也會感嘆自己名校出身,卻9個月了都沒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這個女碩士37歲了,之前在北京工作,學藝術的,找的工作還不錯,一個月下來,到手薪資24K,在北京來說,還算湊活。
發展不錯但困難也不是,一次項目失敗她成了“背鍋俠”,工作丟了,賠償也沒有,之前那么多年的精彩人生已經揮手告別,然后就是無止境的求職生活。
學歷還蠻高,但是年齡成了問題,她被辭退后陷入兩難:不想回家,北京卻待不下去,丟了工作之后的9個月,存款即將見底,房租高的嚇人,如果說能有什么出路的話,她覺得只能是賣保險了。
也許是因為從小到大,不管是在學校里,還是在家庭中,都自由慣了,那些按時上班,按點打卡的地方,真是覺得自己不太合適。
有人說過不下去就回家唄,父母辛苦供學生上一流的大學,也許畢業以后發展受阻也不是什么問題,大城市自有大城市的難言之隱,回到小地方發展還是很不錯的,如今有不少大學生畢業后都回家發展。但這位女碩士說服不了自己,接受不了從大城市到小地方的落差。
藝術生骨子里的清高,容易掣肘畢業后的求職
看了這位女碩士的經歷之后,很多人都覺得她也許是太要面子了,憑借自己的學歷和畢業后的發展經驗積累,如果回到家鄉,當一名老師,肯定發展也是不錯的,藝術類興趣班的老師,收入很高,但她并不這樣選擇。
其實還是和學生的發展差異有關系,橫亙在藝術生和求職之間的阻礙是那些骨子里帶來的清高,學藝術的同學,從小和普通學生的發展模式是不一樣的。
當別的同學在教室里聽從老師的教誨,拼命刷題,想要在高考一騎絕塵的時候,藝術生在練習自己的技藝,少了很多文化課的熏陶,理論知識相對匱乏,而藝術創作需要與眾不同的靈感,他們的思維和普通學生不一樣。
培養一個藝術生面試普通家庭能做到的嗎?藝術生的開銷不是小數目,要找好老師指導,要用好的練習工具,經常各個城市去跑,還得有專屬的練習空間,在這些富足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心里覺得高人一等,并且畢業后要是發展得不如意,會覺得沒臉見人。
也許家長不甚在意,但是學生自己心里的想法不同,要找就找好的崗位,要么就游戲人生,所以這種個性,也成了藝術生發展受限的因素。那么這類學生,哪些發展路徑更值得借鑒呢?
想要尋求發展出路,藝術生不能不考慮這幾個方面
第一,藝術生的發展路徑稍顯狹窄,這就需要學生在上大學的階段,就做好專業的訓練和學習,比如美術類專業的同學,在大學期間可以多參加校外的活動展覽等,畢業后進入大的設計公司發展。
第二,文科類的學生在考公、考編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雖說藝術生啃書的能力有限,但是面對自己將來發展的大考試,還是應該好好準備,進入體制內發展算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第三,學生們畢業就進體制,可能會覺得與自己的個性不符,那么可以在體制內考試的年齡限制到來之前,先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然后抓住學歷的優勢和能力的積累,后期在教師崗位上拼一拼在,在教師崗位中,藝術類老師還是比較輕松的。
筆者寄語:擺在大學生面前的有千條發展之路,不管有沒有高學歷,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安身之所,就看學生們如何做選擇了,藝術生不必端著自己,也許有時候接地氣的發展,是大部分學生的最后歸宿。
今日話題:你覺得藝術生的發展路徑窄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