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因材施教,不吃這一套”,小學生按成績分班,引起家長不滿

導讀“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想要學門技術,或是增長學問,都需要一位好的老師去引導,領上道了,個人才能有自己的理解,靠覺悟去領悟其中...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想要學門技術,或是增長學問,都需要一位好的老師去引導,領上道了,個人才能有自己的理解,靠覺悟去領悟其中更深奧的道理,不過,這也需要很強的自覺性和對學習的認真態度。

顯然,這對小學生來說太難了,可以說大多數小學生自制力還不是很強,時時刻刻需要一位細心負責的老師來監督,可是優質的教育資源又有限,確實不是所有學生都有一位好老師來教導。

不過,多數情況下,家長也能理解,只要大家同在一個起跑線上,家長就有動力,可是,有些學校的做法卻讓老師接受不了,有班級就因為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小學生按成績分班引發家長質疑:這能叫“因材施教”?

有位老師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告訴了學生家長一個“重磅消息”,那就是學校將進行重新分班,按照學生的成績水平分成不同的班級,學校自認非常合理,不過家長卻不這樣想。

其中一個家長聽到以后,難以接受這個消息,直接在班級里鬧起來了,老師一看,是位學生成績普通的孩子家長,她的孩子有可能因此被分到普通班,所以老師也沒有說什么。

“別說因材施教,不吃這一套”,小學生按成績分班,引起家長不滿,言語之間的義憤填膺,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

不過,另一位短發的學生家長卻當場反駁了她的話,她表示,你也可以讓你家孩子上好班,誰叫你家娃成績差呢,又沒說不讓你們中高考,有什么好反對的?

最開始反駁的家長直言:這不公平!其他的家長有的在“看戲”,有的也低下了頭,不知在想些什么,可能這兩位家長確實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說出了不同家長的心聲吧。

可是,這所小學的做法,真的能算上是“因材施教”嗎?雖然學校給出的解釋是這樣分班可以對學生更好地“對癥下藥”,但筆者覺得,考慮到學生的大腦發育問題,小學階段如此分班,確實不妥。

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比起小學,高中階段按成績分班才更合理

大家都知道,高中階段分快慢班,已經成了一種常態,就算不讓明晃晃地叫快慢班,也有平行班和火箭班之分,這也代表了高中階段按成績分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和小學不同,高中階段的學習進度非常影響學生的成績,有些學生需要快一點的進度,讓老師多講一些拓展的內容,而有些學生連基礎都沒學會,差距還是很大的。

不過小學生不同,小學階段的知識內容反反復復就那些,只要老師嚴格,學生的成績都會不錯,而且上了初中以后,發育晚的學生也有機會后來居上,所以小學階段這樣分班是不合理的,所以這也不叫因材施教,不能混為一談。

因材施教并不代表以偏概全,本就不該偷換概念

或許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想讓學習進度不同的學生有機會接受不同的教育,美其名曰“因材施教”,不明白其中道理的家長可能就默認了,但明白的家長可不會慣著這種毛病,這不就是以偏概全嗎?

小學生按成績分班,沒有考慮成績中等的學生要怎么辦,有的時候發揮得好,能上快班,發揮不好,就從快班出去,高中生能受得了這種變動,但小學生很容易經受打擊。

要是一學期一輪換,那就更不合理了,畢竟,教育資源的差距也會影響學生小升初,小學階段遇到一位好老師真的太重要了,這種不合理的分配,是有問題的。

因此,小學其實也沒有必要拿因材施教糊弄家長,等學生初中畢業以后還是成績不好,屆時才是適合因材施教的時期,所以學校就不要偷換概念了,考慮考慮家長的心情比較好。

寫在最后:有很多家長已經為學生的成績費很多心思了,他們也不想給老師帶來負擔,可學生成績不好家長也控制不了,所以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還是多和家長換位思考,不能一味的因為成績讓家長、學生寒心。

除了成績以外,學校也應該多多關注學生的品德方面,注重德育教育,有很多學生都因為網絡變得越來越“歪”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并且讓每個學生知道學習的意義,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你說呢?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