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李女士稱,已經給孩子暑假和寒假安排好行程了,寒假的時候去浙江、上海轉一圈,讓孩子看看上海交大、浙江大學;暑假的時候去北京再去清華、北大轉一圈,讓孩子體驗一下國內頂級高校的氛圍。
實際上李女士的兒子現在才高一,遠沒到報考大學的時候,李女士的想法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圈子之外世界有多大!
其實這也是一種教育的投資。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的新生兒約為1000萬左右,看似很多,但與前些年相比新生兒的出生下降率已經超過10%,近兩年更是創造了歷史新低。
國家鼓勵生孩子但年輕人偏偏不愿意生,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究其原因影響因素是多樣的,大概率下除了樓房在內的生存成本,大多數家庭收入都投到孩子的教育上面了。
北大教授稱中國千萬家庭陷入教育資源投入黑洞
北大教授渠敬東曾就該問題一針見血的表示:中國的上千萬家庭或者更多已然陷入到資源投入的無底洞當中。
如今現行的教育體制使得國家難以承擔起教育方面的職能,又在用龐大的資本市場攫取了多數家長的經濟資源,這兩方面原因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培養上。
這就是今天的教育雙軌制問題所在,更明確的表示了如今的學生應該獲取更多的素質教育,而不是在應試教育下殘酷競爭。渠敬東指出了異化了的教育的危害性,提倡要回歸教育本意,實行以人為本的樸素教育。
現在的教育對家長形成了巨大壓力,稍微去了解下早教、幼教等教育市場,真的分分鐘就被帶入到焦慮情緒中:別人的孩子學了這么多,我的孩子連這都不會,以后可怎么辦?這是現在的教育行情帶來的,也是社會帶來的。
李女士家庭的故事給我們看到什么?
李女士曾經跟我們說,孩子就是在這種不斷地培訓與補課中成長起來的,花錢多少的補課班都報過,還是要靠口碑好的機構才能有效提高孩子成績。她也知道孩子很累,但是都這么卷,又哪敢停下自己的腳步。
前幾年李女士的家庭收入不錯,孩子的教育投入顯不出什么。但是這幾年,疫情原因,李女士的老公生意破敗了,還欠下一筆欠款,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立刻捉襟見肘。李女士老公現在為了籌措孩子的學費,已經變賣了自己的工廠,到朋友手下打工,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孩子的教育如同開動的火車,已經無法停下。
每當談起此事,李女士還是慶幸自己只要了一個孩子,如果現在是兩個孩子的話,那家庭估計就該陷入崩潰的邊緣。
未來教育產業化仍會一路狂奔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孩子很累,比當初進行應試教育的我們更累,但都是被社會的潮流裹挾著前進而無能為力。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再回到過去,只能帶著孩子們一起向前,看什么樣的方式是我們這一代父母能提供給他們最好的。
不少人認為這是目前我們的教育雙軌制帶來的弊端,進而上升到國家教育體系的問題。但我們也要意識到公立學校全部靠國家和政府投入,保持優勢是難于為繼的。公立學校只能提供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好的優質教育必然來自于社會資本,而社會資本是需要獲利的,所以必然存在高消費,這也使得靠砸錢培訓機構成了獲得高分的主流。
未來教育產業化很可能還要一路狂奔下去,很多學者都在呼喚教育改革,也有專家說這個教育雙軌制目前仍是目前更公平的方式,如果用歐美的那套體系會更加糟糕,還會失去公平公正性,只能繼續優化發展現有的體系。
外部環境無法改變,上千萬家庭該如何應對?
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小學階段可以開心快樂的長大,學習他喜歡的東西,初中高中也不要靠刷題來取得好成績,永遠保留他的興趣好奇心,這個世界畢竟是千人千面、繽紛多彩的。
但事實是推動社會進步、人類科技人文前行是脫離不了競爭的,只要資源不夠,蘿卜比坑多,那么這場競賽就無法停止。這就好比城市交通,這個路口堵車,你拓寬馬路,這里不堵了,下一個路口就堵了。因為矛盾只會被轉移,不會被解決。
表面上是教育資源不足,實際是就職壓力返回到上一層教育的競爭,考試必然殘酷。畢竟人是群體性的動物,特立獨行會被孤立的,不讓孩子參與這場競爭必然會被邊緣化,歸屬感更難找到。
這也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家長只能隨大流,甚至更加在意那些明知是販賣焦慮的流言,但令人欣慰的是,也有一些家長反復思考自己有沒有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盡可能的讓處在殘酷競爭中的孩子有一絲喘息之機。
當然不可否認,目前的教育體制有弊端是真的,不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該問題,就是進步。對于大多數人來講,我們能給出的建議,莫過于“去拼命吧,爬到上一層,你就會發現一切都是值得的。”
從李女士這樣的普通家庭,可以看出這種風險,但是已經投入了這么多年,現在抽身前期的投入都是白費,假如未來幾年孩子能夠考上不錯的985或者211高校。這種投資就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回報。
不過過程當中必然會導致風險的增加,那至于是直面風險去拼命,還是逃避風險去躲藏,就是個人選擇的問題了。
圖源互聯網,侵刪。和你一起看教育趣聞,分享教育理念,了解學科知識
期待您的關注、分享和點評